摄影摄像构图的方法以及运用内容摘要:

摄影摄像构图的方法以及运用 摄像构图的方法以及运用我家乡,皖东江淮分水岭南侧,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江淮鱼米之乡,也是电视摄像的好地方。 经过 59 天的努力,查阅资料,总结摄像经验,今天终于写成(影视摄像构图)和 频编辑论坛网友分享,由于本人文化水平有限,专业知识粗浅,个人看法局限性。 难免有错误,希望论坛的朋友们给予批评和建议,使之完善、共同研究与发展。 电视摄像构图电视摄像构图是指在拍摄中,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把人、景、物等被摄对象按一定的规律安排在电视画面中,以取得最佳布局的方法。 摄像人员在拍摄画面时,要根据剧本的要求,努力寻找到较为完美的画面形象结构和最佳的画面效果。 摄像构图贯穿摄像人员拍摄所有镜头的全过程。 摄像”是将景物光像用一个个镜头记载下来,并且每一个镜头所摄得的是给观众看的内容;镜头内容所表达出的是摄像师的意念、思维以及对观众有目的的、有意向的、甚至是强制性的引导。 电视摄像构图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摄像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 狭义:即指画面的布局与构成。 指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筛选对象、组织对象、处理好对象的方位、运动方向,以及线条、色调等造型因素。 画面构图是电视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摄像构图的根本意义在于积极主动地调度观众的视线,引导观众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 所以摄像构图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组织好各种画面的构成,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电视画面构图中要求画面构图一次完成;任何一个电视节目中的画面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整个作品结构中的一个元素,一部电视片的整体性体现在若干镜头的有机组合中,所以画面构图还必须考虑到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接关系;电视画面的构图要有固定的横幅格式;画面的视点可变;电视的画面形式是运动的;电视画面中还要参入有时间因素(节奏等)的构图;前后镜头的内容和拍摄技法要和谐统一。 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距离远近变化的关系。 拍摄距离的选择,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景别的变化。 通过距离的远近变化,来确定景物形象的大小以及所包含的空间范围。 通常所说的景别包括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在摄影创作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景别,是由拍摄者根据被摄对象的性质所产生的艺术构思和立意来决定的,其目的在于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内容,更生动地表现对象特征,更完美地创造新颖的构图形式。 现分述如下:大远景人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极小,机位较远,环境占主要地位。 一般用来表现广阔的空间,给人气势磅礴,严峻,宏伟的感受。 往往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产生强烈艺术感染力上发挥作用。 一般不适用于表现横向动感强的效果,因为主体物在这样广阔的空间其运动常常显得微不足道。 这一景别在一部电影中所占的比例不会很多。 远景距离被摄对象远处拍摄,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大。 远景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 古代画论说“远取其势”。 远景总是以自然的气势取胜,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及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环境氛围等等。 因此,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线条,如山岳的起伏、河流的走向、田野的图案、沙漠、海洋所特有的色调和线条等,并且要善于运用各种流动的因素,比如大气的状况,云彩的变幻,风雨阴晴,它们都是远景画面中动人的因素。 全景以表现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 全景用来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与远景比较,全景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 全景范围的大小总是与主体对象有关,是与主体对象的大小相对而确定的。 比如人和其所处的室内的全景,自然要比人民大会堂的全景范围小得多,但它对主体事物来说都是以全景来称呼。 结构全景画面,主要考虑环境与主体物的某种关联,注意主体整体的固有特征的轮廓线条,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关系。 以达到内容上的丰富和结构上的完整。 中景目的在于表现某一事件或对象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性和动作性强的局部,表现事物矛盾的焦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联系等。 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环境降到次要地位,如果是静的物体,也总以该对象中最有趣味,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如人民大会堂的中景,可能是突出正门的一排有气势的廊柱。 中景人物中,手势动作常常是画面中的主要部分。 近景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细腻的质感。 “近取其神 ”、 “近取其质”都说明了近景表现的特点。 人物近景,面部表情是画面的主要内容,眼睛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所以近景要处理好眼神光,以眼传神。 近景拍摄物体时要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 特写较近景更进一步,把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从细微处来揭示对象的内部特征。 较之近景,特写更重视揭示内在的动感,通过细微之处看本质。 拍摄特写,成功的关键在于独具慧眼的观察力,能抓取一些值得特写的局部,以打开观众窥见事物内在的窗户。 比如人物的眼睛常常是特写的内容,因为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确,通过人的眼睛,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感情。 其次特写人的手,手是一个人行为和动作的焦点,能看出人的职业、年龄等特征。 手还有丰富的“表情” ,戏曲行话中说:“指能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常常运用各种手势来帮助表达感情。 特写雪枝下的一朵小迎春花,春天的一株小草芽,夏日的一朵荷花,秋天的一片红叶,都能给人以生命的欢悦,比其他的景别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心弦。 所以,特写常常富有寓意性和抒情性,较为含蓄,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 大特写:大特写:表现人物面部局部,如一双眼睛、一颗钮扣等。 这种画面用得恰当可以产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镜头切换。 景别也可以分为航拍、大远景、远景、小远景、大全景、全景、小全景、中景、中近景、特写、大特写等等。 一个镜头可以只包含一个景别,也可以包含多个景别。 第二节 拍摄角度角度决定着观众将从哪一个观察点去看待内容。 改变机位角度,就是把观众转移到了另一个观察点之上。 影响机位角度变化的因素有:机位角度被人为改变、被摄体旋转了角度;机位高度被人为改变、被摄体下降或提升一、 对于被摄体的角度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进行拍摄。 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视线在同一直线上,主体处于画面中心,观众看到的是被摄主体正面形象。 正面拍摄的作用: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以及横向线条;在拍摄人物时,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动作。 正面拍摄的镜头所包含的特定画面语言可以有:有利于被摄主体与观众的交流,产生亲切感,也容易显示出庄重稳定、严肃静穆的气氛。 正面拍摄的不足:空间感透视差,场景缺少立体感;画面构图容易显得呆板、无生气;前面的被摄物体容易挡住后面的物体,使画面信息表现不完整。 与被摄主体成 90°的位置上进行拍摄。 正侧面拍摄的作用: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运行姿态及轮廓线条,表现被摄主体的强烈动感和运动的特点。 正侧面拍摄的镜头所包含的特定画面语言可以有: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冲突和对抗;表现出被摄主体交流双方的神情,并兼顾对象的活动以及平等关系。 正侧面拍摄的不足:只能表现出被摄主体的正侧面,空间透视感较弱;被摄主体与观众间缺乏交流。 面拍摄方向是摄像方向中运用最多的一种。 侧面拍摄的作用:能表现主体的特征轮廓;使画面变得生动活泼;侧方向还有利于安排主、陪体,区分主次关系,突出被摄主题的作用。 与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一致,给观众以与被摄主体有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 有时也可用来改变主、陪体的位置关系。 背面拍摄的作用:使主体视线前的事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对象,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由于观众不能直接看到被摄主体的面部表情,故画面具有一种不确定性,给观众积极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可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的拍摄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难以表现的心理状态。 二、 符合人的通常观察习惯。 平摄的作用:被摄主体不容易产生变形;画面结构稳定,画面感觉客观、公正,容易为大部分观众所认同;当平摄与运动拍摄相结合时,会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平摄的不足:在表现同一水平面上的景物时,空间效果易被压缩,不利于表现空间的透视感和层次感。 于镜头低于对象视线,会产生一种从下往上、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 仰摄拍摄的作用:画面中的地平线根据构图处理的不同,可以被处理至画幅下方或画幅之外,以便产生净化背景,突出主体的作用;可以强调出被摄物体的高度和气势以及动作的视觉冲击力;仰摄突出、夸大了画面前景,压缩了背景;仰摄技法可以增强人物与环境的空间联系,制造强烈的距离感和透视感;在仰摄画面中被摄主体显得比平常高大、挺拔,可以表现敬仰、自豪、骄傲等感*彩。 仰摄的不足:容易出现过于概念化的画面,仰摄带有明显的感*彩,容易误导观众。 由于在广角状态下近距仰摄会产生严重的变形,故建议不要用广角镜在近距离的情况下运用仰摄技巧。 高向低拍摄的一种拍摄技法。 俯摄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 俯摄的作用:有利于展示场景内的景物层次、规模,常用来表现场景的整体气氛和宏大的气势;俯摄镜头可以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和被摄主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俯摄画面也可以带有贬低、蔑视、阴郁、悲伤的意蕴。 俯摄的不足:必须借助道具,否则难以找到适合的最佳视角。 这类画面不利于表现出被摄主体之间细致的情感交流;有时当被摄主体与地面景物色彩相近时,较难突出被摄主体。 摄的画面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观众具有极度的心理优越感,同时可以强调出被摄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地面上的线条,使画面富有图案形式美感。 第三节 摄像师用语言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电视画面的主要部分。 主体在电视画面中既是内容表达的重点,又是画面结构组成的中心。 摄像师在构图时首先要确立主体,并通过构图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背景等其他画面结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思想,又便于观众分清主次的目的。 表现主体的形式,大致有两种方法: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 A 直接表现这种方法是使主体在画面中占较大的面积或处于突出位置,以利于鲜明、细致地表现主体的特征和质感,达到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 B 间接表现这种方法中,主体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常常不大,但却是画面结构中心,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这种表现方法比较含蓄,侧重于环境的陪衬和气氛的烘托来描写主体。 不着重于阐述主体特征和质感,而着重于神韵和内涵的传达,使人们有更多的回味。 主体的突出,在电视画面中往往是从间接表现入手,然后转为直接表现。 如主体人物从远处的群体中走出来,并且越走越近,在画面中也越来越大。 体与画面主体有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帮助主体进行主题思想表现的对象。 陪体也是画面的有机成分和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陪体的目的主要是陪衬、烘托、突出、解释和说明主体。 表现陪体的方式也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A 直接表现陪体直接出现在画面中,但不能影响主体的突出,更不能削弱主体,绝不能为了强调陪体的完整而影响主体的表现。 B 间接表现陪体不出现在画面中,而在画面之外,靠观众的联想形成在观众的想象之中。 陪体的间接表现一般是利用主体视线、动作及线条的朝向来诱发观众的想象。 在实际拍摄时,要根据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构图形式。 主体之后、背景之前的人物或景物。 电视画面中的后景可以是陪体,也可以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后景可以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