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xx-20xx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联考12月试题内容摘要:

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 低只有 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 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 100%。 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 2020年 10 月 25 日) 相关链接 :① 疟疾,又称为 “ 打摆子 ”。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 —— 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 金鸡纳霜 ”。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 —— 氯喹。 氯喹药物一 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 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20 年 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20年 10 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 正确 的两项是 ( )( 5分) A.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 金鸡纳霜 ” ,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 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 —— 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 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 “ 治疟疾寒热 ”。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 ,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 “ 野之 蒿 ” 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 53℃ 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 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1 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 6分) 1 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 6分) 1 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 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21分) 14. 下列各组词中, 没有 错别字 的一项是 ( 3分) ( ) 朗照 弥望 没精打彩 点缀 和谐 迷迷糊糊 卢沟桥 责无旁代 烽烟四起 槃石 放荡不羁 当仁不让 1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3分)( ) 两艘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两艘商船上的 13人全部遇难。 枪杀事件牵动了国人的心。 但正如向来都以 变幻莫测 面貌示人的金三角一样,案件同样 扑朔迷离。 一个月来,大家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10月 18日, 9名泰国陆军现役军人慑于压力主动向泰国警方投案自首,至此,震惊东南亚的“ 10 5湄公河惨案”真相 呼之欲出。 A、变幻莫测 B、扑朔迷离 C、莫衷一是 D、呼之欲出 16. 下列句子,语意明确、 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经过再三打听,我终于知道,他的家乡是福建省龙海市人。 B、今年,龙海市教育局在各中学里全面推广了“分层导学,诱思探究”的教学。 C、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D、过去三年,漳州市法制办开展大规模的普 法活动,使全市人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显著 1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 恰当 的一项是 ( 3分) ( )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 __________。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 ________ , 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 ,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_____。 ______。 ○1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2当然它更加曲折 动人 ○3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4例如周代有一种“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