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内容摘要:

病学特征,采取积极有效 的、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 扩散。 与此同时,传染病管理制度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给患者以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水平, 提倡 健康生活方式,共同战胜传染病。 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 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 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将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要求规定如下: 一、落实组织领导,强化单位及一把手责任制 1.健全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主要领导负总责,确保认识到位、职责到位、经费到位、检 查到位、奖惩到位。 2.建立 “群防群控、盖边沉底 ”的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广大 医务人员 参与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积极性。 二、落实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2.做到 “四勤 ”、 “四不 ”、 “一报告 ”。 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3.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每年至少集中开展两次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 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 三、落实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管理台帐制度。 四、落实 “四早 ”措施,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 1.早发现。 坚持晨检制度并保持经常化。 晨检应在校医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还可增加午检。 对可疑者应由校医做进一步检查、确认。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应以年级、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 2. 早隔离。 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 根据传染病类型和传染性强弱,必要时对与病人接触的人员进行相应隔离。 3.早报告。 校长或主管领导为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 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按照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被确诊或排除,要向上级机关发出更正报告。 发生大面积疫情时必须按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的要求实行 “零报告 ”和日报告制度。 对不报、瞒报、漏报者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早治疗。 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发生大面积疫情时,可对与病人接触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投药,对所在场所定期消毒。 五、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学校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教学用房、宿舍、餐厅要通风良好;食堂建筑、设备及环境要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厕所应有冲洗和洗手设施;要为学生提供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有与学校规 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完善的校卫生室。 2.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六、落实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 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20 年传染病防治 工作计划 2020 年,全 院 传染病防 治 、疫情管理工作以 甲型 H1N1 流感 、人禽流感、霍乱、 不明原因肺炎 等重大疾病防制为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管理,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继续加大督导、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综合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传染病重大疫情预测预警能力,确保我镇不发生 重大传染病疫情。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要着重规范传染病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管理程序,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大对疫情信息的利用,加强疫情预测预警,为我 院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高度重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落实各项制度,强化责任 意识,确保直报网络正常运行。 对每个网络直报单位要进行网络直报技术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