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内容摘要:
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手法,写出了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 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使人们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几个月之后,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2. 《〈 黄花岗烈士事略 〉 序 》 第二段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有什么作用。 【 提示 】 列举 “ 史载田横事 ” , 是用来对七十二烈士作比较烘托的。 田横不愿归汉而自杀 ,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也全部自杀 , 但他们的名字却不得流传下来。 七十二烈士 , “ 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 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 ,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 , 是同样的令人遗憾 、 痛惜 , 更何况七十二烈士为革命而捐躯 , 英勇就义却不得流传下来 ,更让人缅怀 , 以 “ 田横事 ” 作比较烘托 , 强化人的感触。 3.全文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阐述的。 【 提示 】 全文的重点即作序的目的,是激励人们以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 《 黄花岗烈士事略 》 传世不朽。 作者先略述邹君求序的事,然后较详尽地写了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重任。 “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其责任之重大,“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所以,国人当“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建立中华民国的理想。 又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无济于事,意思是要付诸行动。 文章最末一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正是序文的主旨。 4. 孙中山写这篇序的目的在于痛悼逝者 、 勉励国人 ,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如何表达的。 【 提示 】 文章在表达方式上融记叙 、 抒情 、 议论三者为一体 , 在 “ 痛逝者 ” 时以记叙 、 抒情为主 ,兼有议论 , 在 “ 勖国人 ” 时 , 以议论为主 , 兼有抒情和记叙。 5. 本文多处写 “ 痛 ” , 试加以归纳 , 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名师点拨 】 文中多处写 “ 痛 ” , 这种反复的手法更能体现文章的主旨。 归纳起来 , 有四痛:一痛 “ 死事之惨 ”“ 吾党菁华 , 付之一炬 , 其损失可谓大矣 ” ;二痛烈士的坟墓 “ 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 ;三痛有的烈士 “ 仅存姓名而无事迹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 ;四痛政治主张的 “ 不获实行也如故 ”。 作者之所以一而再 、 再而三地写痛 ,是有其明确的目的的。 其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起人们对烈士们的尊敬和景仰; (2)激起人们对制造变乱的敌人的愤怒和仇恨; (3)激发民众的士气 , 以帮助孙中山完成大任; (4)暗示人们振奋起来 , 并同心协力去消灭敌人。 6. 这篇序文浓烈的感情色彩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 名师点拨 】 (1)使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 如“ 末造 ” 、 “ 贼氛 ” 、 “ 清季 ” , 蔑视之意尽显;“ 菁华 ” 、 “ 碧血 ” 、 “ 浩气 ” , 表彰之情毕现。 (2)全文排偶叠用 , 整体错落有致 , 形成一种激荡之势 , 读来朗朗上口。 (3)比喻精辟 , 用典恰当 ,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楼主 ] 黄花岗烈士的精神及孙中山等革命者的理想追求在现在是否过时了呢。 [沙发 ] 过时。 黄花岗烈士的精神,主要是为了国家、人民利益而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精神;孙中山等革命者的理想追求,归根到底是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 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些理想或追求在现在已经实现或基本达到。 [细剖 深析 ] [板凳 ] 不过时。 虽然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但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问题还很多,比如农村还很落后,东西部地区发展还很不均衡等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还很漫长。 这都需要我们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继续奋斗。 [三楼 ] 我认为不能简单的定论为“过时”与“不过时”。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的来看待问题。 黄花岗烈士的精神在新时期大多时候是不太需要,。高一语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高三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折开 1 mol氧气中的化学键需吸收 496 kJ 能量 总共吸收能量 1368kJ 形成水分子中的 4mol HO 键能放出 1852kJ能量 整个反应过程 放出: 1852kJ ( 872 kJ+ 496 kJ) = 484 kJ热量 在反应 H2 + Cl2 = 2HCl中,已知 H- H 键能为 436kJ/mol, Cl- Cl键能为 247kJ/mol,H- Cl键能为
高一语文贵在一个“新”字
汉代王允的论衡中有问孔刺孟篇,不得读书人的喜欢,晋代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而遇害,明代李贽因不赞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而下狱.中国绝大多数文人,都成了孔孟的徒子徒孙,只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宣扬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读书没有自己的思想,都是“跪着读”.稍有独立思考意识的读书人,都会被视为异端.先秦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再也没出现过。 总结结论 (结合课文,联系以上问题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