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听颖师弹琴内容摘要:

师弹琴 》 的音乐意象呈现出链接式、跌宕式及实写式的个性化特征。 这些审美意象的连缀不仅表现出琴声旋律的腾挪跌宕,而且隐含着诗人自我的坎坷人生和愤世嫉俗的情感指向。 《 琵琶行 》 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即音乐形象从属于人物形象。 因而作者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处处紧扣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感情。 [三楼 ] 韩愈似乎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平分秋色;白居易则从正面做充分细致的刻画,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1. 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和通感手法描写音乐 ,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 将人带入美妙的艺术境界。 2. 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音乐 , 表现其艺术魅力。 诗歌后八句写听琴人的强烈感受 , 来侧面烘托琴声的感染力和颖师技艺的高超。 艺术特色鉴赏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通 感 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通感 ), 将听觉形象化为一个个视觉形象。 七 、 八句形容在一片和声泛音中语调高扬 , 如同百鸟喧啾声中忽有凤凰鸣叫。 九 、 十句描写声调由高滑低 , 戛然而止 ,就像攀登险峰 , 在再也无法升高分寸的时候突然失足跌落 , 直跌到谷底。 这里面既有对音乐本身的描写 , 也有对音乐内涵的揭示。 ● 随堂练笔 请运用通感的修辞,描写 《 摇篮曲 》 带给你的感受, 100字左右。 素材积累 1. 课内素材开发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 , 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 公元 819年 , 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 , 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 , 修路盖庙 , 人山人海 , 官商民等舍物捐款 , 劳民伤财 , 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 , 他当过监察御史 , 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这种官职要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 , 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 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 他说那所谓的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 “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 ” , “ 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 ” 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 (“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 “立场不同,感情不同 ”这句话。 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 “抗龙颜 ”, “揭龙鳞 ”,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而韩愈是已登顶峰,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 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 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实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