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史海钩沉内容摘要:

B . 秦 军.氾南 军 : 军队 C . 今急而求子 , 是寡人之 过.也 过 : 过错 D . 许.之 许 : 答应 6 . 下列各组句子中 ,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 之.壮也 , 犹不如人是寡人 之.过也 B. 以其无礼 于.晋佚之狐言 于.郑伯曰 C. 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 , 不武 D. 以 其.无礼于 晋吾 其.还也 解析: 均为介词,对。 ,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因为 /介词,用。 词,郑国 /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是郑“无礼于晋”和“贰于楚”。 B.第一段文字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C.“辞曰”一句流露出烛之武因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的委屈和牢骚,说明他漠视国家的生死存亡。 D.郑伯对烛之武欲扬先抑,可见郑伯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 解析: “ 漠视国家的生死存亡 ” 错。 答案: C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 (2)现在事情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呀。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 12题。 夜缒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解析: 济:渡河。 答案: B 9 .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焉用亡郑以 陪.邻 陪 : 增加 B . 朝 济.而夕设版焉 济 : 救助 C . 若不 阙.秦 , 将焉取之 阙 : 侵损 、 削减 D . 又欲 肆.其西封 肆 : 延伸 , 扩张 解析: B项的 “ 焉 ” 为语气词,可不译。 其他三项均为疑问代词。 答案: B 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焉 ” 字的用法 , 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 .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 朝济而夕设版 焉. C . 若不阙秦 , 将 焉.取之 D . 且 焉.置土石 11.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君尝为晋君赐矣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解析: ①说亡郑对秦无益;②说亡郑只能对邻国有益;③说保留郑国对秦国有益,都是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④说秦君对晋君有恩惠;⑤说的是说服秦伯的结果,均不是秦伯退兵的理由。 答案: D 12.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的是郑国灭亡了,秦国不可能得到什么好处。 B.如果郑国灭亡了,领土肯定被晋国侵占,晋国的势力雄厚了,秦国的势力就会相对减弱,这是“邻之厚,君之薄也”的意思。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 (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典型事例。 D.“阙秦以利晋”虽然并没有成为事实,但使秦穆公对晋国的侵略野心有了警惕,这是他解除“秦国围郑”的重要原因。 解析: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 说明晋君不讲信用,不报答秦君的恩惠,并非是“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的典型事例。 答案: C 二、类文迁移 ( 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 16 题。 毛遂自荐 毛遂 比.至 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十九人谓毛遂曰: “ 先生上。 ” 毛遂按剑 历阶. .而上,谓平原君曰: “ 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 ” 楚王谓平原君曰: “ 客何为者也。 ” 平原君曰: “ 是胜 之.舍人也。 ” 楚王叱曰: “ 胡不下。 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 毛遂按剑而前曰: “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 王之命县于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 何.也。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 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 奋.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 而.王弗知 恶.焉。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 楚王曰:“ 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 毛遂曰: “ 从定乎。 ” 楚王曰: “ 定矣。 ”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 “ 取鸡狗马之血来。 ”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曰: “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 遂定从于殿上。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 “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公等录录 ,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解析: 恶:羞愧。 答案: D 13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 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毛遂 比.至楚 比 : 等到 B . 毛遂按剑 历阶. .而上 历阶 : 不停地连续登阶 C . 诚能据其势而 奋.其威 奋 : 振作 、 发扬 D . 而王弗知 恶.焉 恶 : 憎恨 14.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B.毛遂按剑而前曰 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D.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解析: B.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名词使动用法,使 …… 称臣。 :名词使动用法,使 …… 羞辱。 答案: A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毛遂是一个不但胆识超群、辩才出众,而且能主动请缨,善于抓住施展才华机会的人。 B.毛遂终于赢得了同行的信服,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当其他人一筹莫展时,只有毛遂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凭才华逼迫楚王接受合纵。 C.毛遂之所以迫使楚王接受合纵的盟约,主要是以赵国的实力为后盾,有类似于“城下之盟”的意味。 D.毛遂与楚王较量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之以利害,在外交场合真是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 解析: 主要凭勇气和不怕死的精神,由 “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 王之命县于遂手 ” 可以看出。 答案: C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王 (你 )敢斥责 (我 )毛遂的原因,是楚国人多。 (2)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 【 参考译文 】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 平原君与楚国谈判 “ 合纵 ” 的盟约, (反复 )说明 “ 合纵 ” 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道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 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 “ 先生上去。 ” 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 “ ‘ 合纵 ’ 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 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 ‘ 合纵 ’ ,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 (这是 )为什么。 ” 楚王对平原君说: “ 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 平原君说: “ 这是 (我 )赵胜的舍人。 ” 楚王怒斥道: “ 为什么不下去。 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 ” 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 “ 大王 (你 )敢斥责 (我 )毛遂的原因,是楚国人多。 现在,十步之内,大王 (你 )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 大王的性命,悬在 (我 )毛遂的手里。 我的君侯在眼前, (你 )斥责 (我 )是为什么。 况且,毛遂 (我 )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 (他们的 )士卒众多吗。 实在是由于 (他们 )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 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 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 白起,不过是 (一个 )小小的人物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 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 ‘ 合纵 ’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 我的君侯在眼前, (你 )斥责 (我 )干什么。 ” 楚王说: “ 是,是。 实在像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 ‘ 合纵 ’ 盟约。 ” 毛遂问: “ ‘ 合纵 ’ 盟约决定了吗。 ” 楚王说: “ 决定了。 ” 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 “ 取鸡、狗和马的血来。 ” 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 (毛遂 )说,“ 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 ‘ 合纵 ’ 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 (我 )毛遂。 ” 于是在宫殿上签订了 “ 合纵 ” 盟约。 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 “ 你们在堂下相继歃血。 你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 ( 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 ~ 21 题。 子墨子言曰: “ 仁人之 所以. .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 “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 簒.,人之与人之相 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