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内容摘要:

994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年 12 月 28 日颁布《北京市计算机信息系统病毒预防和控制管理办法》 1995 年 4 月 5 日公安部 《关于严厉打击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 贩卖、 传播淫秽物品违法 犯罪活动的通知》 1997 年 12 月 30 日公安部颁发《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中小学学技术教材教 法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 房根义编制 8 3 . 有关教师的文件 1995 年 12 月 12 日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 2020 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2020 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 1999~2020 年) 》 4 . 教育文件 198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86 年 4 月 12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日通过《中中华人民 共和国义务教师法》 1995 年 3 月 18 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020 年 7 月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中小学学技术教材教法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 房根义编制 3 新的修改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并对 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做了规定。 小学包括 5 个模块,中学有 10 个模块,分 为基 本模块、基本选学三类。 基本模块为: ( 1 ) 计 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 2 ) 微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机操作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 3 ) 汉 字输入及西文文字处理; 基本选学模块: ( 4 ) 数 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 5 ) 电 子表格; ( 6 ) L OOG 绘图; ( 7 ) 多 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软件应用; ( 8 )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I nter 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选学模块: ( 9 ) 常 用工具软件的 使用; ( 10 ) 程序设计初步。 4 . 大力普及阶段( 2020~ ) 2020 年 10 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陈至立 部长亲自做了主题报告。 面对世界的形势, 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规划。 会议上散发 了三个文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和以“校校通”为 名的远程教育网,这又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一是把计算机教育提高为信息技术教育;二是把课程定为初、高中 的必修课。 即提出 2020 年起高中开始设为必修课; 2020 年起大部分初中开始设为必修课;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2020 年起大中城市的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020 年 11 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 新的指导纲要把 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 ,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特别是增加了“网络及其应用”的模块。 由此,全国中小学掀起了一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新高潮。 1 . 2 信息科学技术的特殊性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 20 世 纪新兴的学科,它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有很多的特殊性,这 些特殊性决定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也有很多特殊地方。 1 . 高科技性 ( 1 ) 信息科学技术是高科技学科 什么是高科技。 按联合国组织分类,高科技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 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等, 其中只有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中小学课程开设,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也就是说信息 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中惟一的高科技课程。 既然是高科技, 它就与传统的科技有一些显著不同的特点。 曾任世界科技工业园区大会 副主席的吴季松博士在《知识经济》一书中提出了三个特点: 1 ) 高科技的分类不在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以追求效用为标准。 如信息科学就 中小学学技术教材教法 房根义编制 4 是要加大 \ 加快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 2 ) 高科技从科学到技术的周期大缩短, 科技在短期内直接产业化,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并在全世界普 及成为现实。 3 ) 直接 而迅速地向经济、政治、文化、 军事等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产生改变人们 观念、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的难以估量的、变革性的影响。 ( 2 ) 应用的广泛性、方便性 1 ) 信息科技应用极其广泛。 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其应用 的广泛性是任何其他工具所没有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和 应用的能力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 也是中小学必修学习的课程。 2 ) 计算机使用的方便性。 计算机虽然是高科技产品, 但由于它的智能性, 及其技 术人员的努力,特别 是图形界面的创立,使得计算机使用起来很方便,连小学生也能熟练 地使用。 3 ) 对课程的影响。 作为高科技性质的学科, 它的学习内容的方法就与传统学科会 有很大的不同,即“从应用开始学习,以应用为主”。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 2 . 通用的智力工具 ( 1 ) 计算机是智力工具 计算机是工具,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具,而是“智力工具” ,是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 而人类以前发明的其他工具主要是代替体力劳动的工具, 因此计算机这个工具与以前的工具 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技 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类。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惯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心智(智慧)技能是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的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 用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显然运动技能是身体运动,信息技术课中属于运动技能的,只有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两 项,其他都是心智技能。 可以说,计算机课程是以心智技能为主,运动技能为辅的课程。 有 人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归为劳动技术课, 是没有看到这个特殊性, 把它看成和其它工具一样, 是错误的。 ( 2 ) 计算机是通用智力工具 通用又是计算机另一个特点, 也是其他工具所没有的。 所有其它工具使用范围是有限的, 而计算机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 工农商学学兵各行业, 从高科技到家庭生活,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从海洋到天 空,无不用上信息技术。 ( 3 ) 对课程的影响 计算机“能用”和“智力工具”两点,使得它与别的课程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的智力工具特点使得该课程主要学习的心智技能。 它的通用性使得教学内容涉及到其 它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 3 . 实 践性强 ( 1 )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这有两层意思。 吴文虎教授曾指出: “一是不亲自动手,不上机实践是学不会的。 二是 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学的内容和所要用到的实践环境是统一的,学习就是实践。 ” ( 2 ) 对课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学习的特殊性; 1 ) 决定了不上机学不会,要多上机实践。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指导纲要》要求:上机课时数不少于总学 中小学学技术教材教法 房根义编制 5 时娄的 70%。 2 ) 教学方式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 3 ) 设备的配置对教学有直接影响,不同设备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差异。 4 ) 信息技术教师要会硬件也会软件。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中要仅可能多给学生上 机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4 . 发展极其迅速 信息技术是各学科中发展最快的。 按摩尔定律,每 18 个月芯片集成的密度就提高一个 数量级。 相应的软件版本也更新迅速。 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发展的速 度如此之快, 刚掌 握的知识,不久就陈旧了,有的不到一年,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 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 进取,自主地学习新的东西,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 1 ) 信息技术这一特点使信息技术课程对培养自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即要特 别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能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迁移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以便软硬件 更新后,能及时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 ( 2 ) 对教师提出了不断继续学习的要求,这种要求比任何其他学科要高。 ( 3 ) 另一个对课程的影响是大纲 、教材变化也快。 5 . credit mang:losqufx.(10)vypwh,。 2CMbkDTHABF39。 OPLIGzR 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的文化性 文化的概念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初中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 狭义的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