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一篇 内部控制的基础 1 第一章 总则 一、 为了加强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公司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企业管理,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障公司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 《公司法》、 《会计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 制度。 二 、 内部控制是指 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及所有员工共同实施的, 为了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 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 、 规避经营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确保有关 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的总称。 三、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当达到以下目标: 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逐步实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 保证国家法律 、公司 内部规章制度 及公司经营方针 的贯彻落实。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制度,形成覆盖公司所有部门、所有业务、所有人员的预算控制机制; 保证所有业务活动均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促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协调、有序、高 效运行; 保证 对资产的记录和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 ,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并有效发挥作用, 防止毁损、浪费、盗窃并降低 减值损失; 保证所有的经济事项真实、完整地反映,使会计报告的编制符合《会计法》和 《企业 会计制度 》 等有关规定; 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帐面资产与实物资产核对相符; 四、 制定 与修改 内部控制 制度 应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合法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 公司 内部的经济业务、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 ,并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2 协调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要符合 公司 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与 公司 其他管理控制制度相互协调,注重制度的整体实施效果。 经济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当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时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要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不断评价和及时更新。 五、本制度所规范 内部控制主要 包括以下内容: 供应生产销售内部控制制度; 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财 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全面 预算 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 投资内部控制制度; 子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3 第二章 机构及岗位职责 一、公司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设置组织机构,在各机构配备相应的业务人员。 二、公司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及职能划分应符合内部控制原则和目标。 三、公司新设、撤销机构,或变更机构职能,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制度的规定,按照确定的授权体系审核批准。 四、各机构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必须的专业技术资格; 具 有该职务所需的业务能力业务经验; 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掌握本行业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身体状况能够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 五、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对机构设置和管理人员的资格、任免、回避已有规定的,公司在设置该机构和任命管理人员时,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六、机构内部岗位设置或职责划分发生改变,应符合公司内部制度的规定和内部控制的原则,按照确定的授权体系审核批准。 七、机构、岗位的设置与职责划分 应当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和回避的原则,保证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 的合理设置和分工 , 提高岗位设置的效率,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八、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权利机构。 九、公司设置审计部,隶属于审计委员会,负责包括内部控制审计在内的公司内部审计日常工作。 审计部在审计委员会授权下 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对 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 4 第三章 内部控制方法 一、 内部控制的基本 方法 主要包括:全面预算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会计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财产保全控制、 业务 人员素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 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控制。 二 、 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由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其常设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事务。 三 、 经营风险控制要求 公司 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报告等措施,对 公司 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四 、 组织结构控制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 会计 记录、会计记录与 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 内部审计 、业务经办和财产保管、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职务。 五 、 授权批准控制要求 公司及各部门 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 公司 内部的各级管理 人员 必须按照授权范围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六、 文件记录控制是组织规划控制和授权批准控制的手段。 本制度规范了公司 组织结构职能图和 业务 授权表,建立岗位说明书,制定业务流程手册,建立严密的 内部 控制系统。 七、 财产保全控制要求 公司 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 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安全完整。 八、业务 人员素质控制要求 公司 建立和实施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惩、晋升、淘汰等人事管理制度,制定 业务 人员工作规范,保证 业务 人员胜任相应的工作。 九 、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 公司 建立和完善内部预算执行报告、资金分析报告、经营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等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 5 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分析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十 、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由董事会下设审 计委员会负责 , 审计部负责内部审计日常工作,并对审计委员会负责。 审计部按照审计委员会批准的内部审计计划, 对 公司各部门 进行定期或不定期 审计 ,保证 公司各项 制度的贯彻落实。 十一、 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6 第四章 内部控制基础工作 一、董事会或经理层应根据审计部和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建议,及时改进内部控制,调整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完善授权体系。 二、各项业务活动应遵守本制度及公司其他管理制度所确定的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和业务授权进行。 三、各业务部门应及时向会计部传递会计核算所需单据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 四、会计部定期组织各业务部门进行资产盘点,保证帐面资产与实物资产核对相符。 五、公司各部门应妥善保管各类业务资料,保证内部控制档案的完整。 内部控制档案 为公司提供利用,原则上不得借出,有特殊需要须经公司领导批准。 内部控制档案按照不同业务类型分别确定保管期限及销毁方式。 六、业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所 经管的工作连同负责保管的内部控制档案全部移交接替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不得调动或离职。 移交人员对移交的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7 第五章 授权体系概述 一、 股东 大会 、董事会、监事会 依据《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权利。 二、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利机构,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 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 案; 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对公司发行债券作出决议; 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事项作出决议; 1修改公司章程; 1对公司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决议; 1审议代表公司发行在外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的提案; 1审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应当由股东大会决定的其他事项。 三、公司设立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大会报告工作; 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 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 方案; 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制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制定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债券或其他证券方案; 拟定公司重大收购、回购本公司股票或合并、分立和解散方案; 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决定公司的风险投资、资产抵押及其他担保 8 事项; 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聘任或者解聘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根据总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并决定其他报酬事项和奖惩事项; 1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1制定公司章程的修改方案; 1管理公司信息披露事项; 1向股东大会提请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1听取公司总经理的工作汇报并检查总经理的工作; 1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以及股东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四、公司设总经理一名,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对董事会负责。 总经理行使下列职权: 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向董事会报告工作; 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公司年度计划和投资方案; 拟定公司的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拟定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 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 聘任或者解 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员; 拟定公司职工的工资、福利、奖惩,决定公司职工的聘用和解聘; 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 公司章程或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五、在董事会授权下,总经理 对 公司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监督、完善负责。 总经理应 充分履行职权,健全公司 内部控制 ,确保 内部控制 制度的贯彻执行。 六、经总经理授权, 公司 各 业务部门、各级分支机构在其规定的业务、财务、人事等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经营管理职能。 七、 各项经济业务和管理程序必须 遵循交易授权原则, 经办人员的每一 9 项工作必须是 在 其业务授权 范围内 、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 进行的。 八、 对已获授权的部门和人员应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已不适用的授权应及时修改或取消授权。 10 第六章 附则 一、 本 制度 适用于公司 及各部门。 二、 本 制度 由 董事会 负责解释。 三 、 本 制度 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11 第二篇 供应生产销售内部控制制度 12 第一章 供应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节 内控概述 一、定义与范围 本章所述供应循环涵盖了从物资及服务的购置、储存到传递至生产经营各部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采购、仓储两个主要业务环节。 供应循环 的内部控制指对供应计划、采购作业、存货流转、仓储等供应业务流程中的重要节点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 二、控制目标 确保采购业务集中归集供应管理部门运作,并纳入公司的全面经营预算和计划控制范围,避免重复采购和盲目采购; 确保采购业务在预先设定的规范的参数体系和分级授权的审核体系下进行,以实现采购业务发生的合理性、计划性、有效性; 确保存货仓储业务的发生在预先设定的规范的参数体系和标准化操作流程指引下进行,以实现存货资产高效率周转,减少资金占压和资产沉滞。 三、主要控制节点 各营运部门的需求和请购 进货渠道建设 采 购计划制定 采购定价 合同形成 自行采购 仓库实物流转 13 仓库信息报告 四、控制政策与方法 归口各部门采购权,实施统一采购政策 管理层定期设定和调整个别特定自采权限和特定采购模式,其他物资、服务等采购权限归口供应部门,实现集中操作、统一调度;。某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2 台。 售饭窗口有门扇可以关闭,里侧设置 宽采钢复合板搁板;售饭窗口外侧设置 宽雨棚。 食堂炊事用具逐步统一配备,案板采用不锈钢板包制,砖砌灶台表面应镶贴白色面砖,砖砌水池 3 只, 表面镶贴白色面砖, 5 万平方米以上工程,设置水池 4 只。 设置吃饭区时,除桌椅统一式样外,其照明、吊扇、墙面宣传牌等均统一布置。 五、施工现场厕所、冲凉间 施工现场厕所、冲凉间应满足卫生及使用要求。 新设厕所
( 4) 凡成交折扣低于 95 折(公司协议折扣除外),无销售提成发放。 销售人员四季工装费用的 50%在全年总销售费用中支出,另外 50%由个人支付。 年终奖金发放:提成剩余部分在年终参照销售人员累计销售面积占全年销售总面积比例及销售业绩发放。 三、 协作机制 20xx 年年度在销售管理实行末 位淘汰制度,凡年销售面积低于 4000 平方米且年终销售额排名末位者,自动离岗。 2
公司户外烧烤、聚会活动策划方案1233133 19 月、10 月员工生日聚会活动方案为使酒店员工生日聚会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以生日聚会为平台促进各部门同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公司拟于 2012 年 11 月 3 日(星期六)组织 9 月、10 日过生日员工进行户外烧烤活动,具体方案如下:一、 活动时间:2012 年 11 月 31 日二、
况下,人力资源部 经理 安排对应聘人进行心理测 试,更深层次地了解应聘人,为录用作参考。 . 录用审批阶段 . 在人员最后确定后,人事文员将填好的《员工录用审批表》 (见 GAP23F3) 、《面试报告》和应聘人员个人资料复印件递交部门负责人、业务主管副总、人力资源部经理审核后报人事主管副总,人事主管副总审批总务人员的录用,审核非总务人员的《员工录用审批表》后报总经理审批。 .
职业经理人 B级按前后排名次序及下表二人数比例确定晋升、淘汰人员: 表二 : 等级 a b c d e 名次 前 5 名 8 其它 5 后 X 名 (3) 晋升、晋级与淘汰方法 凡列入 “a”等级范围的人均有机会获得晋升或晋级 ;而列入 “e” 等级的人则将实行强制性淘汰或降职、降级, “e” 等级的“ X”值每年考核后由人力资源部经理提议并报领导办公会审批确定;凡民主信任投票未过半数的 A
划汇总表》,用以总体指导人员招聘及人员培训工作。 GAP21 人力资源规划程序 版本: 1 第 3 页,共 7 页 E: \ISO\GAP\GAP21 未来两年内的人员需求预见。 (1) 人力资源部经理应结合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业务开展情况,对公司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作出评估和提出人力资源发展与贮备计划,供领导决策时参考,每年调整一次。 (2) 在作需求预测时,应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