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春江花月夜内容摘要:
[三楼 ] 上面分析得很好,但我认为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的是一种惆怅而甜蜜的感情。 作者欣赏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内心充满甜蜜;对月发问引起哲思,甜蜜中又带着一丝惆怅;在这种惆怅情绪的推动下,不由想到思妇游子在这月下的相互思念,是既惆怅又甜蜜。 可以说,这一惆怅而甜蜜的情感是诗歌潜在的推动力,也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所在。 这种 “哀而不伤 ”的基调,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1. 写景角度多变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 , 采取多变的角度 , 敷以斑斓的色彩 , 很有艺术效果。 同是写月光 , 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 , 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 , 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 , 有妆镜台上的月光 ,有捣衣砧上的月光 , 有斜月 , 有落月 , 多么富于变化。 艺术特色鉴赏 2.手法虚实相生 这首诗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 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 3.韵律和谐优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4.景、情、理完美融合 诗中的月亮不仅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引发了作者对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探究与思索 (“江天一色无纤尘 ”以下八句 ),使此诗在诗情画意中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因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光均是统领全篇的神魂。 人们之所以称赞此诗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也正是由于月光的内在贯通。 拟 人 诗中多处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 如 “ 不知江月待何人 ” , 把江月的照耀化为有情有意的等待 , 亲切而生动。 再如 “ 可怜楼上月徘徊 „„ 捣衣砧上拂还来” 四句 , 把 “ 月 ” 拟人化 , 写月光偎依在思妇身旁 ,它要和思妇作伴 , 为她解愁 , 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 、 玉户帘上 、 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 , 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 , 可是月色 “ 卷不去 ” , “ 拂还来 ” , 真诚地依恋着她。 月光成了思妇思念之情的外化 , 形象生动。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 随堂练笔 请展开想象 , 运用拟人手法 , 将 “ 可怜楼上月徘徊 „„ 捣衣砧上拂还来 ” 四句改写成一幅 100字左右的月下思妇图。 素材积累 1. 课内素材开发 《春江花月夜》中的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 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 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 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 恐怕已无人能说得清楚。 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 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 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 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 可能像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 “不知江月待何人 ”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月光,到低头看到大江东流。 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像消逝着的光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生,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适用话题 ] 这则材料适用于 “ 人生短暂 ”“ 哲理思考 ”“ 时光 ” 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 鲜活素材速递 旁听生 “ 潜伏 ” 校园实乃大学之幸 读到报上重提北大旁听生的故事 , 不由感慨万分。 这一群被称作 “ 边缘人 ” 的旁听生 , 有的年过六旬 , 有的在北大 、 清华等大学旁听十来年 ,有的为求得精神自由 , 生活落魄。 这是大学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撑起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小半边天。 前几年有消息称,北大拟限制非北大学生旁听,我还撰文为这群人 “申诉 ”。 理由是,允许旁听恰是北大乃至于大学的精神传统之一。 北大在历史上出过许多旁听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毛泽东(也有人称此说不正确 ),他参加了北大哲学研究会,并旁听课程。 实际上,另一位早期。高一语文春江花月夜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
七 ( )五十六 ( 七二十八( )七四十二 ( )九六十三 七 )六十三 看 口 诀 写 算 式 七八五十六 7 8=568 7=56 看 口 诀 写 算 式 四七二十八 4 7=287 4=28 看 口 诀 写 算 式 六七四
高一语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增强了作品批判的深刻性。 • 另外,在艺术上,作者比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如‚害死人还要看出殡‛的狠毒恶霸西门庆,淫荡泼辣的潘金莲,都描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小说的结构颇为讲究,作者把复杂的故事情节,组织得严整有序。 地方风土人情描写也很生动,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 语言酣畅明快、活泼生动。 这些都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 • 不过,小说中淫秽描写太多,使其美学价值受到严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