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群落内容摘要:
A. 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 生物量 B .甲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乙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 甲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乙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 . 甲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乙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解析 在原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 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 而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 “ 剥夺 ” 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 由此可知,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答案 A 4 .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 A . 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 .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 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 . 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 甘蔗田弃耕后的演替属次生演替,失去人工控制,物种会越来越丰富。 任何一个群落,植物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C 5 .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 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下列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多选 ) ( ) 解析 在弃耕的农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 A 错误。 由草本植物到森林的演变过程中,总光合量逐渐增多,后因森林叶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叶片互相遮挡,总光合量达到相对稳定, B 正确。 在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逐渐增多,生物呼吸量也逐渐增加,但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对稳定,生物呼吸量也不再增加, D 正确。 答案 BD 方法体验 以群落演替为背景的材料分析题 1 .明确提供材料的目的 —— 考查教材中哪部分内容。 如上题中材料考 查生态系统中演替的有关知识。 2 .明确相关考查内容中的相关考点 —— 如原生、次生演替的区别判断,演替的方向、规律及原因等。 3 .解读材料中提示性信息 4 .针对问题精确组织答案,尤其是发散性思维题目要结合生物学原理回答,不要发散太远。 5 .基本原则: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典例 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1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 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材料 2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上世纪 50 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 800 米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 1) 材料 1 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 演替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 __ ______ __ ______ _ _。 ( 2) 材料 2 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会导致当地 ______________ 丧失。 自然林往往 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会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 ______ ___。 ( 3) 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自然演替的方向与材料 1 中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刺槐能无限制增长,说明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并且没有天敌。 设计城市绿化的时候尽量选用当 地物种,因为当地物种已经适应当地的气候等环境,同时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合理设计群落的结构,提高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 1)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 ( 2) 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性 植物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 3) 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度,合理安排生物的水平和垂直结构 ( 合理即可 ) 易错警示 对种群、群落的概念及特点理解不准确 典例 1 下列关于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 ( ) A .种群和个体一样,有性别、年龄等特征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 .不同地域的相同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错因分析 对种群和群落的物种组成把握不准确,尤其是结合某一具体种群或群落的时候,分不清 “ 某种生物 ” 和 “ 某类生物 ” 的区别,如 “ 鲫鱼 ” 和 “ 鱼 ” 的关系。 解析 种群是一个整体,不具有个体。高一生物群落
相关推荐
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其经历时间漫长, B选项不正确。 人类活动(如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B “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 PPT版制作。 本课件为公益作品
自交 n代,后代中杂合子的比例。 纯合子的比例。 对下列遗传术语的理解,错误的是 A.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 B.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C.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 D.测交可用来测定杂种的基因型 .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 圆粒 : 皱粒 接近 3: 1 黄色:绿色 接近 3: 1 重组性状 ?如何 解释这种现象。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细胞壁 细胞质 染色体 较小 1μm~ 10μm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 拟核区。 无核被膜,无核仁 植物主要由 纤维素 组成 肽聚糖 由蛋白质和 DNA分子组成的 染色质(染色体) 无染色质(染色体) 只是 裸露的 DNA分子 只有游离的 核糖体 较大 10μm~ 100μm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 有核被膜,有核仁 有复杂的细胞器 原核细胞
无机盐离子 和一些 小分子有机物 在穿过细胞膜时, 可以 逆着 物质的密度进行,该过程不仅 需要载体协助 ,而且必须 消耗 细胞代谢产生的 能量 ,这种运输方式能够按照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有选择地控制物质的出入 ,称为主动运输。 例如:各种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 一、穿膜运输 二、膜泡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内吞 外排 ① 单纯扩散 ② 协助扩散 主 动 运 输 运输方向 可以
在种类上认识是否还有新的结论 ? 问题探讨 : 得出结论: 推测膜中还含有蛋白质 对生物膜组分的探索 —— 蛋白质 资料 资料: 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 电子显微镜下用电子束照射被检样品,由于电子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 因 蛋白质 电子密度高,故显 暗带 , 磷脂 分子电子密度低则呈 亮带。 超薄切片技术获得的细胞膜照片 生物膜是由 “ 蛋白质 — 脂质 — 蛋白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