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数据分析内容摘要:

[ 解析 ] 区分就要选择差异较大的点 ,分析四个时间的两种波长共 8种情形 ,差异最大的是波长在 30天之后的情况。 [答案] A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1985年和 2020年我国部分省 (区 、 市 )制造业综 合竞争力在全国位次的变化。 从中可知新疆 、 江苏 、 福建 、 湖北四省 (区 )的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变化是 ( ) [ 解析 ] 在坐标图中 ,纵坐标表示 1985年的位次 ,横坐标表示2020年位次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福建由第 20位上升到了第 10位。 [答案] D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反映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程度 ,比重越大 ,紧凑程度越高。 下表是 2020年甲 、 乙 、 丙三个城市人口与面积的统计数据。 三个城市紧凑程度排序是 ( ) ,丙次之 ,乙最低 B. 丙最高 ,甲次之 ,乙最低 ,乙次之 ,甲最低 ,甲次之 ,丙最低 城 市 甲 乙 丙 城市总人口 (万人 ) 中心区人口 (万人 ) 中心区面积 (km2)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右图为某月沿 0176。 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完成 7~9题。 [答案] B [ 解析 ] 据题意分析表格的统计数据 :甲占比 21%,乙占比17%,丙占比 32%。 “ 某月 ” 是 ( ) [ 解析 ] 从图中看出赤道低气压位于赤道以北 , 副热带高气压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 30176。 N~40176。 N, 南半球则主要分布在 20176。 S~30176。 S,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 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季。 [答案] C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 ) [ 解析 ] 甲地位于 10176。 S附近 , 7月份 , 该地受东南信风控制。 [答案] A ( ) 燥 [ 解析 ] 乙地位于 30176。 N~40176。 N之间 , 属于地中海式气候 , 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 气候炎热干燥。 [答案] C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二 、 综合题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表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 、 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材料二 我国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 海拔高度 (米 ) 1600 年降水量 (毫米 ) 350 ≥10℃ 积温 (℃) 2997 土壤侵蚀强度 (吨 /年 〃 平方千米 ) 5200 植被覆盖率 1900年 较高 2020年 显著降低 灌溉面积 (公顷 ) 人均耕地 (公顷 ) 1970年 2020年 每公顷土地 投入成本 (元 ) 4185 土地产值 (元 /公顷 ) 5610 耕作方式变化 1995~1980 歇地 → 小麦 → 豆科类 → 马铃薯或杂粮 →歇地 1981~2020 小麦 → 小麦 → 小麦 → 马铃薯 → 马铃薯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1)根据材料一 , 当年降水量小于 300毫米时 , 森林的覆盖率较低 , 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之间 , 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 , 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当年降水量超过 450毫米后 , 森林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明显。 (2)根据材料二 , 从干湿区上划分 , 该乡属于 区 , 耕作制度是。 (3)根据资料 , 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 存在问题: ① ; ② ;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③ ; ④。 解决措施: ① ; ② ; ③ ; ④。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 答案 ] (1)较低 (弱 、 不强等均可 ) 300毫米 ~450毫米 增强 (2)半干旱区 一年一熟 (或 100%) (3)存在问题:① 降水量少 (或半干旱区 ),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或年际变化大 ),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② 过度垦殖 , 土地贫瘠 , 土壤侵蚀强度大 (或水土流失严重 ); ③ 土地利用不合理 , 土地生产力低; ④ 人口增长快 , 人均耕地减少; ⑤ 农业结构单一 , 农业生产水平低。 解决措施: ① 改善生态环境 , 退耕还林还草; ② 治理水土流失; ③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 提高土地生产力; ④ 调整农业结构; ⑤ 控制人口数量 , 提高人口素质; ⑥ 适当移民 ,缓解环境压力。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计算并回答问题。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 在 A、 B、 C三国中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 , 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2020年约6‰ )相似的是 国。 (2)与 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 (单项选择 )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 , 在下图中标出 A点 , 以表示 A国 15岁以下 、 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国家 年龄 15岁以下 15岁到 64岁 65岁以上 A国 50 45 5 B国 17 65 18 返回目录 随堂训练 (4)分析人口统计图和上图可以看出 , A国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和 等。 (5)下图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