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中物理竞赛训练试题(附答案)内容摘要:
F [ ] ,分别以相同的速度,从 A点和 A′点进入并通过光滑圆弧轨道和到达 C 点和 C′点,如图所示。 如果两圆弧轨道的半径相同,物体到达 C点和 C′点的速度分别记为 v v2,物体在和轨道运动的时间分别记为 t t2,则 v1 v2; t1 t2(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4 如图所示, ab 两端电压 U 不变, 若 cd 两端接理想电压表,则示数为 60V,若 cd 两端接理想电流表,则示数为 3A,若 cd两端接电阻 R3,则 R RR3 上消耗的电功率相等。 电阻 R R R3 的阻值分别为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a、 b 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_。 ,杆上某一点靠在圆球上,杆与圆球都能保持静止.地面对圆球的静摩擦力方向是_______,均匀杆与圆球面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有__________________(按力的性质写). ,相邻两车站间距相等,在 一条直线上.车在两站间行驶时平均速度均为 v 车 ,每次靠站停顿时间均为 t.某同学位于车站 1 与车站 2 之间离车站 2 较近的某一位置,当车从车站3 开动的同时,他向车站 2 以平均速度 v 人 奔跑,并恰能赶上汽车,车长不计. 于是该同学得出结论:若他仍以此平均速度从原位置向车站 1 奔跑,也一定能赶得上这辆班车. 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这位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并分析此结论成立的初位置的条件是什么。 17 路灯距地面的高度为 h,身高为 l的人以速度 υ匀速 直线 行走 ,如图所示 .: ( 1) 有甲、乙两位同学对 人的头顶的影子 的运动 情况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认为 人的头顶的影子 将 作匀 加 速 直线 运动 ,而乙同学则依据平时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的运动情况,认为1 2 3l υ h a b c d R1 R2 A A′ B B′ C C′ 人的头顶的影子 将 作匀速 直线 运动 ,你认为甲、乙两位同学对 人的头顶的影子 的运动情况的看法,谁的看法是正确的。 答:。 ( 2)请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 3)求人影的长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 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半径为 R)的柱体 放在水平地面上,一根匀质木棒 OA 长为 3R, 重 为 G。 木棒的 O 端与地面上的铰链连接,木 棒搁在柱体上,各处摩擦均不计。 现用一水平推。上海市初中物理竞赛训练试题(附答案)
相关推荐
动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 蒙运动 图漫画 体现了作者希望 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喻指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改革举措 A.“四民平等” 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 D.“殖产兴业” ,其表述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某种价值判断的是 C.“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 “欧洲火药桶” “。 ”应填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A.
多万人员死亡后的南亚地区遭受到的又一重大地质灾害。 在南亚国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都超过 1 亿。 读图回答。 ( 10 分) 1. 结合左图中的地震信息,在图上用实线绘出印度洋地区的板块边界,并在适当位置注上亚欧、印度洋、非洲板块名称。 ( 2 分) 2.印度洋中部为板块的 边界,也是板块的 (张裂或碰撞)地区。 3.巴基斯坦北部多地震原因是它位于。 此外
正方形。 ( ) 冬天一定会下雪。 ( ) ○247。 △ =□,那么△不能为 0。 ( ) 四、我能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每题 1 分,共 5 分)。 一昼夜,时针转( )圈,分针转( )圈。 A、 2 B、 12 C、 24 D、 48 王红 3 分钟打 126 个字,张亮 5 分钟打 205 个字,两个人比较( ) A、王红快 B、张亮快 C、无法比较 皮皮在一张长 12 厘米,宽
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 __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 _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四、请用“我去”两个字组成表达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再用“我去”作为复杂句子的一个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