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xx届高三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内容摘要:

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解答】 解: A、可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因此两个野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 A 正确; B、开始时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相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若干年后这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等, B 错误; C、高铁的修建并没有破坏该山林的物质循环, C 错误; D、该山林的水平结构会不断发生改变, D 错误. 故选: A. 4.在 2017 年 2 月 26 日的北京 “光猪跑 ”活动中,参加者只着泳衣或短裤 等进行健身跑.下列对奔跑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环境温度低,奔跑者在奔跑过程中不会出汗 B.冷觉感受器兴奋,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加快 C.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 D.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 热则体温降低. 【解答】 解: A、环境温度低,但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也会通过增加排汗,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A 错误; B、冷觉感受器兴奋,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但不是加快速度, B 错误; C、机体的热量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 C 正确; D、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 D 错误. 故选: C. 5.科研工作者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测定了生长状态相同的美国红枫和北美枫香的净光合速率(用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表示)及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结果如图 所 示 . 下 列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 A.北美枫香和美国红枫光合作用消耗 ATP 最快的时刻分别是 14: 00 和 13: 00 B.北美枫香和美国红枫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分别是 II: 00 和 15: 00 C.美国红枫正午前后净光合速率下降与气孔关闭引起的 CO2供应不足有关 D.北美枫香在该实验条件下对水的需求量大于美国红枫对水的需求量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产生 ATP 和 [H]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和还原剂,光合速率越大消耗 ATP 也就越快.光照强度过强,气孔关闭,引起的 CO2供应不足,影响了暗反应的进行,光合速率下降.蒸腾作用有利 于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越强,根吸水能力越强. 【解答】 解: A、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产生 ATP和 [H]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和还原剂,光合速率越大消耗 ATP 也就越快,图中未显示呼吸速率,因此不可以确定, A 错误; B、净光合速率 > 0,说明有机物积累量 > 0.北美枫香和美国红枫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也是净光合速率由 > 0 与 =0 的时刻, B 错误; C、正午前后,光照强度过强,气孔关闭引起的 CO2供应不足,影响了暗反应的进行,光合速率下降,净光合速率下降, C 正确; D、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越强,根吸水能力越强.北美枫香在该实验条件下的蒸腾速率小于美国红枫的蒸腾速率,即北美枫香在该实验条件下对水的需求量小于美国红枫对水的需求量, D 错误. 故选: C. 6.科研工作者用 LCM 病毒分别感染 A 或 Q 品系小鼠, 7 天后杀死小鼠,取其脾脏细胞(含效应 T 细胞),再取以 5ICr 标记的经 LCM 病毒处理的 A 或 Q 品系小鼠的吞噬细胞,将获得的脾脏细胞与吞噬细胞混合培养一段时间,测定 5ICr的释放率,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效应 T 细胞的来源 吞噬细胞的来源 吞噬细胞的 54Cr 的释放率( %) 品系 是否注射LCM 感染了 LCM 病毒 未感染 LCM 病毒 ① A 否 A 177。 177。 ② A 是 A 775177。 177。 ③ A 是 Q 177。 177。 ④ Q 否 Q 177。 177。 ⑤ Ⅰ 是 Q 177。 177。 ⑥ Q 是 Ⅱ 177。 177。 ( 1)表格中 Ⅰ 是 Q , Ⅱ 是 A .小鼠体内的吞噬细胞是 LCM 病毒侵染的 宿主细胞( 靶细胞) , ① 、 ④ 组中的吞噬细胞在实验期间由于自然死亡等原因裂解而释放 sICr. ② 、 ⑤ 组实验说明,经免疫后的效应 T 细胞对 未感染 LCM病毒 的吞噬细胞没有裂解作用. ② 、 ③ 组及 ⑤⑥ 同一品系 组说明,经免疫后的效应 T 细胞只能裂解中受病毒感染的吞噬细胞. ( 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效应 T 细胞表面受体识别靶细胞的过程,除了与靶细胞表面的 特异性抗原 有关外,还受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 类分子)的限制. MHC 类分子是细胞膜表面的一种糖蛋白,是引起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依据上述实验,科学家提出两种假说: 假 说一:效应 T 细胞表面可能有两种受体,分别和特异性抗原及 MHC 类分子结合,只有两种受体都和相应的抗原匹配时,效应 T 细胞才能裂解靶细胞. 假说二:效应 T 细胞表面只有一种受体,识别的是 MHC 类分子和特异性抗原 结合的复合物.为了证明上述假说,有人获得了表中的两种效应 T 细胞: 效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