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正四价硫的化合物内容摘要:
灰水变浑浊 , 而SO 2 区别于 CO 2 的性质是其具有漂白性和还原性 , 能使品红溶液 、溴水等褪色。 在除去 SO 2 后用澄清石灰水即可检验 CO 2 的存在。 例 1 方案甲不严密,可使 K Mn O 4 (H+) 溶液褪色的气体很多,不一定是 SO 2 ;方案乙不严密,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很多,不一定是 SO 2 ;方案丙严密,足量的品红既可以用来检验 SO 2 ,又可将 SO 2 全部吸收,避免对检验 CO 2 造成干扰 第 21讲 │ 要点探究 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如图 21 - 1 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 图 21 - 1 ( 1 ) 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 , 加热试管 , 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冷却后恢复红色 , 则原溶液可能是 __ __ ____ __ __ __ _ ______ ___ 溶液 ; 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 __ ____ __ ___ _。 ( 2 ) 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 , 加热试管 , 溶液变为红色 , 冷却后恢复无色 , 则此溶液可能是 __ ____ 溶液 ; 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 __ ____ __ ____ _。 第 21讲 │ 要点探究 变 式题 ( 1 ) 稀氨水和酚酞 稀氨水中的 NH3 逸出 , 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 ( 2 ) 溶有 SO 2 的品红 SO 2 与品红反应生成的物质不稳定 , 受热恢复原色 [ 解析 ] 题设情境有三大特点: ① 反应装置由常见的 “ 开放型 ” 到了 “ 封闭型 ” ; ② 溶液颜色由常见的 “ 静态稳定型 ” 到了 “ 动态变化型 ” ; ③ 溶液成分由常见的 “ 单一溶质型 ” 到了 “ 多种溶质型 ”。 根据这些情境特点,进行思维发散。 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观察实验装置的特点,试管口上套有气球,说明加热时溶液中会有气体逸出,则使 “ 红色溶液 ” 的范围缩小 —— 溶有酸性气体的石蕊溶液或溶有碱性气体的酚酞溶液,而前者加热后,红色变为紫色,不符合 “ 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 的条件,结论只有稀氨水和酚酞。 由无色溶液 ―― →加热气体+溶液变红 ―― →冷却气体+溶液无色,联想无色溶液虽多,但加热后放出气体且溶液变红的不多,又冷却后该气体可使红色溶液褪色—— 显然该气体有漂白作用,并是一可逆过程,符合条件的无色溶液只能是 SO2漂白过的品红溶液。 第 21讲 │ 要点探究 【知识小结】 溶液的组成 加热后的现象 分析 稀氨水和酚酞溶液 红色变浅 氨气逸出后,溶液中 c (OH-)下降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红色变浅 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 c (O H-) 降低 滴有石蕊的CO2( 或 SO2) 溶液 红色变紫色 ( 不变浅 ) 气体逸出后, c (H+) 降低 滴有甲基橙的CO2( 或 SO2) 溶液 红色变橙色或黄色 气体逸出后, c (H+) 降低 滴有酚酞的Na2CO3( 或NaHC O3) 溶液 红色变深 温度升高,促进水解, pH增大 第 21讲 │ 要点探究 溶液的组成 加热后的现象 分析 滴有石蕊的氯化铵溶液 红色变深 温度升高,促进水解, pH减小 滴有石蕊的硫酸溶液 红色,无变化 稳定的强酸溶液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红色,无变化 稳定的强碱溶液 溶有 SO2的品红溶液 无色变红色 SO2漂白不稳定,受热恢复原色 第 21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有关正四价硫化合物性质的考查 正四价硫的化合物包括 SO2和 SO2- HSO-3盐。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 S 元素为中间价态,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以还原性为主。 它们与卤素水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以及过氧化钠、过氧化氢、Fe3+等氧化剂都能反应。 SO2+ Br2+ 2H2O = H2SO4+ 2HBr SO2-3+ Br2+ H2O = SO2-4+ 2B r-+ 2H+ HSO-3+ Br2+ H2O = SO2-4+ 2Br-+ 3H+ 5S O2+ 2M n O-4+ 2H2O = 5S O2-4+ 2M n2++ 4H+ 第 21讲 │ 要点探究 5S O2-3+ 2M n O-4+ 6H+= 5SO2-4+ 2M n2++ 3H2O 5HSO-3+ 2MnO-4+ H+= 5SO2-4+ 2M n2++ 3H2O SO2+ Na2O2= Na2SO4 SO2+ H2O2= H2SO4 SO2+ 2F e3++ 2H2O = 4H++ SO2-4+ 2Fe。高一化学正四价硫的化合物
相关推荐
列的一组是 ( ) A. F K、 HCl B. Cl Al、 H2 C. NO Na、 Br2 D. O SO H2O A 一、氧化剂与还原剂及其对应产物 在 2KClO3 2KCl+ 3O2↑反应中,氧化剂: ________,还原剂: ________;氧化产物:________;还原产物: 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的是 ________。 解析:
KI溶液、 四氯化碳 实验内容 试剂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比较 Cl2 、Br2氧化性强弱 比较 Cl2 、 I2氧化性强弱 比较 Br I2 氧化性强弱 氯水、 KI 氯水、 NaBr 溴水 、 KI 溴水 、 NaCl 碘水、 NaCl 碘水、 NaBr NaBr溶液由 无色 变为 橙黄色 KI溶液由 无色 变为 褐色 Cl2 + 2 NaBr =2 NaCl + Br2
_ __ , 该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_。 解析: 该元素核外的三个电子层为 K 、 L 、 M层, K 、 L 层应排满,分别容纳 2 个、 8 个电子,则 M 层排2 + 82= 5 个电子,该元素为 P ; A = Z+ N = 15 + 16 = 31。 答案: P 31 二 、 2e-、 10e-、 18e-粒子归纳 1 . 核外有 2 个电子的粒子 分子 : He 、
内折成如图3-1所示的正四面体,其顶点分别为甲烷中4个氢原子的位置,中心是碳原子。 观察图3-1所示的C与H空间位置关系。 试用原子结构拼插模型(或用橡皮泥、黏土、泡沫塑料、牙签、火柴棍等代用品),自制甲烷的分子模型。 球棍模型 一、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的气体 • =( ) • 极难溶于水 • 俗名:沼气、坑气,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8097%)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