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内容摘要: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曹操 《 蒿里行 》 ) 上述两诗反映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反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带来的惨象 3.“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 ” (罗贯中 《 三国演义 》 开卷词 ),此观点是否正确。 并进行评价。 此句反映中国历史上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中国历史上国家几经分合,“久分必合”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主流,而“合久必分”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途径 少数民族内迁 频繁战争 改革 友好交往 其他 蜀汉诸葛亮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 东吴征服、招降、笼络越族 特点 范围广、时间久、民族众多,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实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影响 促进各族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为隋唐统一创造条件 少数民族的内迁: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 东汉、魏、晋时期 (北朝末年,胡汉差异) “五胡”:匈。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相关推荐
开肆三万室”。 高考例 6 2020年北京文综 6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 1)从图中可以获取的表面信息: 第二,与 p7《 葡萄牙、西班牙海外殖民活动示意图 》 对比,他们开辟的新航路与两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主要区域 有何内在联系。 ( 2)深层信息: 第一,西班牙、葡萄牙 分别支持 了哪些探险家的航行。 例 1 观察 p6《
中共分别采取什么方针 ?为什么 ?你有什么认识 ? 思考 : 答案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蒋有抗日的可能;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共的迫切任务; 张、杨也是为逼蒋抗日;亲日派力图致蒋于死地,扩大内战,有利于日本侵略。 皖南事变坚决回击。 原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是主要矛盾还是民族矛盾; 国际英美苏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
制的发展 在中央 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在地方 推行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 明朝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 该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设厂卫特务机构
日 关 系 18世纪晚期,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彻底摆脱了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 一战前后:一战后期,美国为捞取战利品而参加战争;战后美国推出 “ 十四点原则 ” ,企图控制欧洲,但由于英法的抵制为达到目的 三四十年代: 30年代,美国推行 “ 中立 ” 政策,纵容法西斯的侵略;二战中,美国与欧洲大国结盟,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 二战后: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等
去中和,写出发生的反应。 Mg(OH)2 +2HCl= MgCl2+H2O 三、镁的性质 观察镁,根据金属的通性你能说出镁的 哪些物理性质。 镁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密度小,电和热的良导体 合金特性: 硬度、强度大 推测镁单质可能有的化学性质。 (可以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 〖 实验 1〗 镁与稀硫酸反应 现象: 迅速反应,生成大量气泡,且放出热量,试管内壁温度升高 结论:
2Fe2+ + Cu2+)( )。 mol∙L−1 mol∙L−1 mol∙L−1 mol∙L−1 启迪归纳: 解此类题若用常规方法较繁琐,而运用守恒法解题,则非常简捷。 其中,运用得失电子数目相等是解答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题目的一种常用有效方法。 考点五:铁和盐溶液的反应 考点六:铁和水蒸气的反应 3Fe + 4H2O(气 ) === Fe3O4 + 4H2 高温 初中学过得氢气还原 Fe3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