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综合试题内容摘要:

凝记,国人心情亦因大痛大悲而淤积。 三天哀 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 雪域高原、边陲海疆,繁华都市、偏僻县乡,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 13亿中国人以共同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③这三天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汶川不哭”,“中国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昂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力量的信心和源泉。 而 这一切,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民族复兴征途上前所未有的凝聚 力。 ④汶川作证,这一刻国家与人民同在。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大震之后,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 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对人民负责、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⑤汶川作证,这一刻爱心与希望同在。 日继之夜,生继之死。 在这场新世纪以来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光辉。 即使在 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 父母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支撑生命的港湾……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 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 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 10 天 10 夜中华大地纵横千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 ⑦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 补偿的。 ”给国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⑧希望与中国同在。 (选自 2020 年 5 月 22 日《人民日报》) 23.本文是作者针对 2020 年 5 月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 ?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 ( 2分) 答 : 24. 文中哪一句话是对标题“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最好的阐释。 ( 2 分) 答: 25. 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 2 分) 答: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封线 26.第⑤段说“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请以父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 ( 6 分) 父母: 老师: 学生: 2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 的 ? ( 3 分) 答 : 三、写作( 60 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拟一个小标题,写一篇 150 字的小随笔 ( 10 分)。 一哑巴在街口卖菜刀。 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 网 垫在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扬起刀口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