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九年语文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内容摘要:

”书籍是人类漫长生活的积淀,它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还在于感情的升华和情操的陶冶。 书籍又是一个磁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心灵的罗盘都会在这里发生强烈的感应。 我们 从《论语》中学到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感受历史的严肃,从鲁迅那里学得醒世哲理,从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那里学得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也是有个性的。 譬如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清雅飘逸,钟敬文的清朗绝俗;又譬如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精美 …… 读书不仅要择书而读,更要择人而读。 作品中的思想,映射着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思想方式、创作意图。 真正会读书的人,会着力挖掘作者深层次的创作意图,以求获得深层次的美感。 一部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它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 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它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一大境界。 试想,在万籁俱静的夜晚,排除杂念,或半倚床侧,或微伏案边,捧书入静,不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吗。 “养心 ”含义的句子。 ( 2 分) ,说说第一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含义。 ( 4 分) ,再举一个你所了解的作家的例子,并补充其相关的材料证明 “作品中的思想,映射着 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思想方式、创作意图 ”。 ( 5 分) 三、作文( 40 分) ,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和事、情和景。 如养育我们的父母,谆谆教诲的老师,团结友爱的同学,祥和安宁的生活、自然、学习环境,有时候,意外、磨难、不幸因激发了我们向上的动力也让我们心存感激 …… 可以说,懂得感谢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也是现代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素质。 请你以 “ 感谢 ”或者 “感谢 ”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 ① 先将题目填写完整。 如前一空可填 “懂得 ”“学会 ”等等,后一空可填 “父母 ”“学校 ”“富民政策 ”等等。 ② 认真阅读作文提示,选好角度。 ③ 字数在 600 字以上。 附:参考答案 一、 ēn ɡ y 249。 q ū ɡǔ 2.“衡 ”通 “横 ”“拂 ”通 “弼 ”“乡 ”通 “向 ”“畔 ”通 “叛 ” 3.(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一) 6.( 1)动身 ( 2)起身 ( 3)讲道义 ( 4)表疑问 ( 5)明白事理 ( 6)仁爱 : “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 体现了: “讲和平仁爱 ”的精神。 9.( 1)杀死不足的人民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 2)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 先是请公输盘帮他杀人,然后引出公输盘 “吾义固不杀人 ”这句自相矛盾的话,从而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 ”,从道义上驳得公输盘哑口无言。 (二) /苦其 /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 /其身,行 /拂乱其 /所为。 (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 16.(书籍)在于感情的升华和情操的陶冶,心灵的罗盘会发生强烈的感应。 或:(书籍)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一大境界。 ( 2 分,任选一处,意对即可) :指不能拥有高尚、圣洁的精神境界;驰骛:指一心向往、追求外在的东西,忙碌、奔波于琐碎的事务中。 ( 4分,每个词语 2分。 意对即可,如只解释字面意思不得分) :鲁迅的犀利(尖锐)。 例如:《孔乙己》一文通过塑造孔乙 己这一形象,尖锐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 再如:朱自清的真挚朴实;欧 •亨利的诙谐幽默等。 ( 4 分。 句式一致,能概括文字个性得 1 分,所概括文字个性与作家、作品相符合 1 分;补充材料与所概括的文字个性一致 1分,能涉及材料所表现的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或创作意图等 1 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B 卷) ( 100 分钟,共 100分) 一、积累运用( 15分,每小题 3分) ( ) ( ch232。 nɡ) 绽放( zh224。 n) 潜滋暗长( qi225。 n) ( x237。 ) 斟酌( zhēn) 深恶痛疾( w249。 ) ( hu236。 ) 模样( m243。 ) 不屑置辩( xiāo) ( shǎnɡ) 提防( t237。 ) 人迹罕至( hǎn) ( ) (躲避)也 (超过)于生者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自己的修养) ( )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而伯乐不常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 )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从前(为了 “礼义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5.《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二、阅读理解( 45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6~ 9 题。 ( 16 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 4分) (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 4 分) (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 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5 分) ,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3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0~ 13 题。 ( 13分)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