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内容摘要:
,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新生。 ( 二 ) 1953一 1956年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内容。 特点。 意义。 52年国家财政根本好转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抗美援朝即将胜利为建设提供和平的外部环境 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改变经济落后状况 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结合,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结合 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是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相同 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施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的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 二 ) 1953一 1956年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 1)对农业: ( 2)对手工业:同 (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原则、办法、道路(合作化) 通过赎买,和平方式革命(是创举) ( 4) 结果意义: ( 5)存在问题: 取得的成就 ( 1)经济建设成就 总括: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具体成就: 一个重工业基地、一个大桥、两条铁路、三条公路 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2)一届人大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总结 : ( 一 ) 1949—— 1956年过渡时期完成后的变化 生产力:落后农业国 → ( 一五计划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起来 经济基础:由新民主主义经济 →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 政权性质:新民主主义政权(新政协) → 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人大); 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 → 社会主义劳动者。 主要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 生产力。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