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内容摘要:

应大于 30m,当室内高度超过 6m,具有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可增加 25%。 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17 超过 32 层或建筑高度超过 100m 的高层建筑,其排烟系 统应分段设计。 自然排烟方式的要求 排烟窗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 或外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设置在外墙上时,设置高度不应低于储烟仓的下沿或室内净高度的 1/2,并应沿火灾气流方向开启; 2宜分散布置,除带型排烟窗外每组排烟窗的长度不宜大于 ; 3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排烟窗之间水平距离应不小于 2m; 4 自动排烟窗附近应同时设置便于操作的手动开启装置; 5 走道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办公楼,当办公室的面积小于 300m2时 ,除排烟窗的设置高度及开启方向可不限外,其余仍按上述要求执行。 排烟窗 的面积应由公式 计算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当开窗角大于 70176。 时 ,其面积 应按窗的 面积计算; 2 当开窗角小于 70176。 时,其面积 应按窗的 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 当采用侧拉窗时,其面积应按开启的最大窗口面积计算; 4当采用百叶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有效开口面积计算。 当火灾 被确认 报警 后,排烟区域的自动排烟窗、补风设施、自动挡烟垂帘等所有自然排烟系统设备应能在 60s 内完全处于工作位置,并在 75s内 自动 联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 6m 且面积大于 500m2 的中庭 和建筑面积大于 3000m2 营业厅、展览厅、观众厅、体育馆、客运站、航站楼及类似公 共场所采用自然排烟时,应设置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自动排烟窗或常开排烟窗。 采用自然排烟的厂房、仓库的外窗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侧窗应沿建筑物的二条对边均匀设置; 2 顶窗应在屋面均匀设置,屋面斜度 ≤ 12176。 ,每 200 m2的建筑面积应 设置 一组; 屋面斜度 12176。 ,每 400m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一组;宜采用自动控制。 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应在屋面均匀设置,每 400m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一组,且每个需排烟的区域至少设置一组。 严寒地区采光带应有防积雪措施。 厂房、仓库的可开启外窗 的面积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8 1 采用自动开启方式时,厂房的排烟面积应为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 2%,仓库的排烟面积应增加一倍; 2 采用手动开启方式时,厂房的排烟面积应为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 3%,仓库的排烟面积应增加一倍; 注: 当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排烟面积可减半。 当建筑室内净高度大于 6m,建筑室内净高度每增加 1m,排烟 窗 面积可减少 5%,但不小于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 1%。 采用 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 作为排烟设施时,其 设置面积应达到 条第 1 款中可开启外窗面积的 250%。 当 建筑 物同时设置可开启外窗和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设置自动排烟窗时,自动排烟窗的面积与 40%的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的面积之和应达到 条第 1款所需的排烟面积要求; 2 当设置手动排烟窗时, 60%的手动排烟窗的面积与 40%的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的面积之和应达到 . 7 条第 2款所需的排烟面积要求。 机械排烟方式的要求 排烟风机 可 采用离心式或轴流 式 排烟风机 (满足 280℃时连续工作 30min的要求 ),排烟风机入口处应设置能自动关闭的 280℃ 排烟防火阀 ,并连锁关闭排烟风机。 排烟风机宜设置在 排烟系统 的顶部,烟气出口宜朝上,并应高于加压送风机和 补风机 的进风口,两者垂直距离或水平距离应符合 条规定。 当系统中任一排烟口或排烟阀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能联动启动。 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的风机房内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的隔墙和 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 当条件受到限制时,可设置在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的不燃烧体,且围护结构底部应有喷淋保护,风机两侧应有 600mm 以 上的空间。 当必须与其他风机合用机房时,应符合下列条件: 1 机房内应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 机房内不得设有用于机械加压送风的风机与管道; 19 3 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上不宜设有软接管。 当排烟风机及系统中设置有软 接头时,该软接头应能在 280℃ 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 30min; 排烟管道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当采用金属管道时, 管道内风速 不宜大于 20m/s;当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管道时,不宜大于 15m/s。 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可燃物保 持不小于 150mm 的距离。 确认 报警 后,同一排烟系统中着火防烟分区的排烟阀(口)应呈开启状态,其它防烟分区的排烟阀(口)应呈关闭状态。 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 当合用时,应符合下列条件: 1系统的风口、风道、风机等应满足排烟系统的要求; 2 当火灾被确认后,应能在 60s 内完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 阀(口) 和排烟风机,并在 75s 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 3 风管的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排烟井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 1h 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当墙上 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不低于丙级防火门;水平排烟管道穿越防火墙时,应 在其两侧 设排烟防火阀;当穿越两个及两个以上防火分区或排烟管道 安装 在走道的吊顶内时,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 1h;排烟管道不应穿越前室或楼梯间,如果确有困难必须穿越时,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2 h,且不得影响人员疏散。 排烟 阀(口) 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排烟 口 应设在储烟仓内;当层高低于3.6 m 时,可设置在1/2高度以上; 2火灾时由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联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阀(口),且在现场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3 排烟 口 的设置宜使烟 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 口 与附近安全出口相邻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 4排烟 口 的风速不宜大于 10m/s。 利用吊顶空间进行间接排烟时,封闭式吊顶其吊平顶上设置的烟气流入口的颈部烟气速度不宜大于 ,且吊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房间的排烟阀(口)设在非封闭吊顶内时,吊顶的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净面积的 25%,且应均 20 匀布置。 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地下室,当房间面积小于 50 m2时,排烟阀(口)可设置在公共走道。 排烟区域排烟时所需的补风要求 补风量不应 小于排烟量的 50%,空气应直接从室外引入。 补风系统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以及机械补风等方式。 机械送风口或自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以下。 机械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 10m/s,公共聚集场所或面积小于 500m2的区域,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 5m/s;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 3m/s。 设有机械排烟的走道或小于 500m2的房间,可不设补风系统。 排烟区域所需的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启。 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补风口位置不限;当补风 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补风口与排烟口水平距离不应少于 5m。 5 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火灾模型的确定和排烟量 排烟风机 的风量应按担负各防烟分区中最大一个分区的排烟量、风管(风道)的漏风量及其他防烟分区未开启排烟阀(口)的漏风量之和计算。 各类场所的火灾模型可由公式 计算或表 确定。 当喷淋设置高度大于 12m时,应按无喷淋场所对待。 表 热释放量 Q(MW) 设有喷淋的商场 3 .0 设有喷淋的 办公室、客房 设有喷淋的公共场所 设有喷淋的汽车库 21 设有喷淋的超市、仓库 设有喷淋的中庭 无喷淋的办公室、客房 无喷淋的汽车库 无喷淋的中庭 无喷淋的公共场所 无喷淋的超市、仓库 设有喷淋的厂房 无喷淋的厂房 注:设有快速响应喷头的场所可按本表减小 40%。 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应由公式 计算确定,但下列场所可按以下规定确定: 1 设有喷淋的客房,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 量不应小于 9000m3/h;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走道,当走道两侧自然排烟面积均不小于 烟系统; 2 无喷淋的客房,或单元的建筑面积小于 100m2且设有喷 淋的房间 ,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 13000m3/h;走道两侧自然排烟面积均不小于 2m2 时可不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3 隔间面积小于 500m2的区域,其排烟量可按 60m3/( h m2) 计算,或设置不小于室内面积 2%的 排烟窗 ; 4 设有喷淋的大空间办公室、汽车库,其排烟量可按 6次 /h换气计算 且不应小于 30000m3/h,或设置不 小于室内面积 2%的 排烟窗。 防烟系统设计计算 前室、合用前室或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L=L1+L2+L3 () 式中 L—— 加压送风系统的总送风量 (m3/s) 22 111 NPAL nimi i   () 式中 L1—— 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漏风量 (m3/s) Ai—— 每层电梯门或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 (m2) 门缝宽度:疏 散门, ~ ; 电梯门, ~ △ Pi—— 两个相邻区域的压力差 (Pa) n—— 指数 (一般取 2) —— 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N1—— 漏风门的数量 当采用常开风口时:取楼层数 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 1 m—— 存在压差的部位数量 L2=FvN2 () 式中 L2—— 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 风量 (m3/s); F—— 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 (m2); v—— 门洞断面风速 (m/s)取 ~ ; N2—— 开启门的数量; 当采用常开风口时: 20 层及以下取 2, 20 层以上取 3 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 1 L3= () 式中 L3—— 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 (m3/s); AF—— 每层送风阀门的总面积 (m2); —— 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 (m3/s m2); N3—— 漏风阀门的数量; 当采用常开风口时:取 0 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楼层数 — 1 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23 当有前室时: Ld= F4 (C2 a4+A4) ( ) 当无前室时: Ld=F4 ( C1 f d4+ C2 a4) ( ) 式中 Ld—— 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m3/s); F4—— 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由图 查得; C1――取值 1;当电梯门的缝隙采用密封措施时,取值 ; f —— 每扇电梯门的缝隙长度( m); d4—— 开向电梯井的门的总数; C2—— 取值 1;当电梯井围护墙三面采用混凝土墙体,另一面为砖石砌筑 ,或全部采用混凝土墙体时,取值 ; a4—— 电梯井的围护墙面积 (m2); A4—— 前室的围护墙面积( m2)。 图 电梯井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最大压力差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P=2(FFdc)(W1d)/(W1A1) () 式中 A1—— 门的面积 (m2) 系 数 F4 电梯井高度( m) 24 d—— 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 (m) F′ —— 门的总推力 (N),一般取 110N Fdc—— 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 (N) W1—— 单扇门的宽度 (m)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除走道外,其他区域最小清晰高度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Hq=+ () 式中 Hq—— 最小清晰高度 (m) H—— 排烟空间的建筑 净 高度 (m) 火灾热释放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Q=at2 () 式中 Q—— 火灾热释放量 (kW) t— — 排烟系统启动时间 a—— 火灾增长系数 (按表 取值 ) (kW/s2) 表 火灾增长系数 火情 典型材料 火灾增长系数 慢 中等 棉花 /聚酯海绵 快 满装邮袋 /泡沫塑料 /叠起的木箱 特快 含甲醇酒精的火 /速燃的软包家具 烟缕质量流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1 轴对称型烟缕 当 Z > Z 1 M ρ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