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指导内容摘要:
规范训练 , 抓方法: 学会审题。 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开端和基础。 在最后阶段的综合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提高破题能力。 培养审题能力,要注意分析基础上的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即根据文字、图表、数据等所给的背景材料,经过分析、整合,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所具备的素质,解答试题提出的问题。 也就说 , 要学会面对情景材料 , 分检 、合成 、 提取 、 加工试题中给的信息。 要注意抓有效信息 , 抓关键词 , 学会破情景 “ 陷阱 ”。 在审题能力训练中 , 要注意严防思维定式。 平时训练中 , 即使遇到过类似的话题 , 也会因情景设置和问题设问的不同而有差异 , 甚至是较大的差异。 和高考试题的 “ 零距离 ” 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如此 , 做题时一定要严防思维定式 , 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掌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方法: ⑴分析问题方法: 在复习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全面观察和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切忌简单化、脸谱化和绝对化。 就拿全球经济一体化来说吧,其实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另一方面,它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致使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而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是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再如我们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是否也要看到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呢。 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如白色污染、汽车尾气、臭氧层破坏、“克隆”技术、高科技犯罪等。 这样分析问题,可以拓宽思维渠道,提高思维质量。 今后的高考中出现开放性或半开放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⑵ 解答问题方法: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选择题的解答步骤是 : 第一,细读题干,领会题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第二,解法恰当,思路清晰。 各类选择题尽管迥然不同,但都有大体的规律可循,只有抓住关键词语,找准解题依据,再采用有效的解选择题的方法,就能形成正确的、清晰的解题思路。 第三 , 选出答案。 通过正确思维过程的分析 、 综合 、 比较 、 判断 , 从备选各项中选出答案 , 添入括号内。 第四 ,全面分析 , 检查漏解 , 首先要完整地把题干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两遍 , 分析整句话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 以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其次要检查所选项是否是唯一的。 解答选择题的注意事项: ( l) 时空限制;( 2) 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 3) 识别干扰项与正确选项的细微差别; ( 4) 正确选项须满足题干所有条件; ( 5) 变化角度 , 多向思维; ( 6) 题干叙述中有无否定条件; ( 7) 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 选择题的基本类型 : 历史概念类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正确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这里的 “ 半殖民地 ”是指 …… 例: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呈现出 “ 自给自足 ” 的特点 , 这里的 “ 足 ” 的意思是 …… 结论分析类选择题: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 ,题干所展示的内容多是中学历史课本中未出现的结论或观点 , 而备选项则是课本所涉及的内容 , 其功能主要是考查史论结合的能力和对史实的理解能力。 例:中国现代化历程开始的标志是 …… 【 分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 现代化历程 ” 这一结论的理解。 例: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这标志着 …… 【 分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这一结论的理解。 例: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 …… 【 分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 三次历史性巨变 ” 这一结论的理解。 ( 语出自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 组合式选择题 :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 ,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 , 并冠以数字序号 , 然后分解组成备选项。 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 , 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和单选题不同的是:“ 沾边就算 ” 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 , 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 不正确 ”等词语 , 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因果类选择题: 因果类选择题是一种考查历史因果关系的选择题。 在这类选择题中,有的是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有的是考查历史事件的结果,其中以考查原因的题目较多。 要做好考查原因类选择题,首先必须正确区分各种原因。 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根本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 具体原因。高三历史总复习指导
相关推荐
概况:起源于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游牧生活。 : 1038年元昊在兴庆(今银川)建国。 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仿汉文楷体创制西夏文字 • ② 宋夏和战: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 a、时间: 1044年 • b、内容: • Ⅰ 、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 • Ⅱ 、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 Ⅲ 、重开边境贸易 • c、影响
饬吏治。 明律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如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 后人评价 《 大明律 》的特点是“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 西汉巩固 解决了王国问题;提出了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形成 “ 大一统 ” 局面。 秦朝建立 皇帝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
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二、 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2)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 三、世界近代史的 基本矛盾 : ( 1)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 2)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
) 让学生看 “ 唐太宗 ”“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 ” 并理解记忆。 学生归纳、概括、总结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和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政治、经济、用人、科举几个方面)同时得出他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个大名鼎鼎的皇帝为唐朝的繁荣和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以前学过的盛世景象(文景之治、开皇之治)来解释 “ 贞观之治 ”。 再看“ 唐太宗 ” 画像加深理解记忆 ( 6)
之权) 废除了债奴制 (通过“解负令”) 亚里士多德很客观评价梭伦“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一项重要内容是针对雅典的选举制度进行的,即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 10个地域部落,以取代过去的 4个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这一改革“比梭伦宪法要民主的多”。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五百人议事会 常设机关 民众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