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摘要:
, 而实际上这一地位遭到了严重削弱。 结合史实说明前者有何表现。 后者是何原因。 爆发 、 进一步扩大 、 最大规模 、 转折 、 胜利 1个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个原因 二战爆发的原因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德军突袭波兰 ( 1939年 9月 1日 ) 开罗会议 、 德黑兰会议 、 雅尔塔会议 、 波茨坦会议。 前两次 1943年 , 后两次 1945年。 德军突袭苏联( 1941年 6月 22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 ( 1941年 12月 7日 ) 概述 20世纪 30——40年代反法西斯呈现的趋势。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 、 联盟形成后采取的最重大的军事行动 、 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及主要成果。 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各战场的转折点 , 最先完成转折的战场。 ( 转折是指事物在収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 、 形势等。 )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联盟形成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军事行动 ? 定义: 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 ,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 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极 ” ——指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 , 它影响 、 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两极就是指美苏两国。 内容: 处置战败国。 重新划定欧亚政治地图。 建立联合国。 过程 两极格局 形成的主要原因 1946年 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 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紧接着,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积极作用 : ① 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 ,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収。 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 , 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 , 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乊上的国际秩序 , 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 , 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 为世界经济的収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两极格局,对战后近 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 消极作用: ① 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 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② 擅划国界 , 分裂国家的做法 , 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 ,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 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 , 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 , 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 两极对峙的格局下 , 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 给广大収展中国家的经济収展带来不利影响。 ① 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 期望西方国家改变对社会主义的敌对态度是一相情愿的事。 不要夸大外来说 ,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雅尔塔体制的兴衰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② 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 , 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变化 , 指望靠意识形态的功能并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 , 将导致轻视和放松对发展经济的重视 , 并最终受到意识形态误导的负面影响和惩罚。 ① 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 就时间之长和涉及范围之广而言 ,雅尔塔体制的影响远大于凡尔赛 —华盛顿体制。 ② 扮演的角色有变 , 从前者的英法在欧洲 、 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 , 到后者的美苏在全球各个角落。 ③ 形成的过程有异 , 前者是在大战结束后的两年内形成的 ,后者则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④ 格局的性质不同 , 前者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间的争夺 , 后者由于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 , 而具有反法西斯 , 实行民主政治 , 以及大国称霸的双重性质。 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 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简要概括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罪态度与德国大不一样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什么。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调整复苏 80年代 改革繁荣期 90年代 经济发展衰退时期 70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经济危机;“ 滞胀 ” 阶段 经济发展 “ 黄金时期 ” 50年代中期 70年代初 经济霸主 1945年 70年代以来 , 欧共体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 , 不再像过去一样受美国控制 , 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 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总部:布鲁塞尔 主要目标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 、 人员 、 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 , 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 4)美国的援助和扶植。 1955年以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 1)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 3)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第三次 于 70年代末 80年代 初开始 , 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广泛的 、 全面的改革高潮。 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 , 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 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0—— 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 以 50年代 初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开端 ,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 , 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 、 匈牙利的改革 , 到 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革的尝试。 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 , 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 , 因而未能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第二次 发生在 60年代 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卷入,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 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体制构造本身的弊端。 由于苏联出兵侵捷而受到严重挫折。 •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从民族利益出发 , 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必须服从它的需要 , 甚至不惜损害以致牺牲别国的主权和利益以维护苏联的利益。 50—— 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四种模式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 •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 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根本原因 (3)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 , 不能以一种模式到处乱用 , 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走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东欧关系问题上的教训 (1)兄弟党之间应当坚持独立自主,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劣作风。 (2)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按国际主义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 时 间 50年代中 ——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 ——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 主要领导人 赫鲁晓夫。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
相关推荐
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结构复杂。 郭守敬富有创造性地制造了简仪,简仪从复杂的环圈交错中解放了出来,简化了仪器的结构,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 300多年。 四、农学成就 《 授时历 》 郭守敬 五、古代医学成就 1.《 黄帝内经 》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医圣” 《 伤寒杂病论 》 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万世宝典”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
制陶,彩陶 ——原始时代已经出现,唐三彩继续发展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度阶段 瓷器的发展。 唐代最为突出(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邢窑白瓷)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工艺的发明,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封造及的水平。 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技术先进 源远流长、分工细密
采取各种手段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 膨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加强对人民的盘剥,造成工商业倒闭,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国统区经济危机。 归宿: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结束其统治。 • (六)新民主主义经济: ( 1)性质: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由中共领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形式
机以不同形式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罗斯福新政),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适应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国家大力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占据国家基础经济部门或开发新兴高科技产业,加强政府对经济宏观管理,推行国有化政策,拓展世界市场,进行一些社会改革,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等。 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4)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一批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形成环太平洋经济区。 二 .认识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有欧洲中心 — 美国中心 —
技革命对中国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