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轼词两首内容摘要:

尊 ” 通 “ 樽 ” ; B项中 “ 被 ”通 “ 披 ” ,穿上; C项 “ 华 ” 通 “ 花 ”。 答案: D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 相同的一项是 ( ) A. 故.垒西边故.国神游 B. 人 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道.芷阳间行 C. 人生 如.梦是故弟子不必不 如.师 D. 一蓑烟雨 任.平生天将降大 任.于斯人也 解析: A项都当 “ 旧 ” 讲。 B项分别是动词,说;动词,取道。 C项分别是动词,好像;动词,及,比得上。 D项分别是副词,任凭;名词,任务,责任。 答案: A 4 .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 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浪 淘.( 冲刷 ) 尽 , 千古 风流. .( 有功业 ) 人物 B . 谈笑间 , 樯橹. .( 桅杆和摇船的工具 ) 灰飞烟灭 C . 料峭. .( 十分寒 冷 ) 春风吹酒醒 D . 回首向来 萧瑟. .( 凄凉 ) 处 解析: B项应是代指曹操水军; C项应是微冷; D项应是风吹雨落的声音。 答案: A 5 .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 何妨吟啸 且.徐行 A . 若属皆 且.为所虏 B . 乐工等罗列上前 , 连拜 且.泣 C . 北山愚公者 , 年 且.九十 D . 臣死 且.不避 , 卮酒安足辞 解析: 例句和 B项都是连词,一面 …… 一面 ……。 A项为副词,词义为将要。 C项为副词,词义为将近。 D项为副词,词义为尚且,还。 答案: B 6.下列词句的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 /灰飞 /烟灭。 B.多情 /应笑 /我,早生 /华发。 C.莫 /听穿 /林打 /叶声,何妨 /吟啸 /且徐行。 D.料峭 /春风吹 /酒醒,微冷。 解析: B项应该是 “ 多情 /应 /笑我 ” ; C项应该是“ 莫听 /穿林 /打叶声 ” ; D项应该是 “ 料峭 /春风 /吹酒醒 ”。 答案: A 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1)料得年年肠断处, ________, ________。 (苏轼 《 江城子 》 ) (2)欲把西湖比西子, ________________。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 ) (3)竹外桃花三两枝, ________________。 (苏轼《 惠崇 〈 春江晚景 〉》 ) (4)《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一词中,描写古战场险要形势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词中描写周瑜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定风波 》 中表现苏轼旷达的胸怀、超脱的性格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月夜 短松冈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春江水暖鸭先知 (4)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5)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6)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阅读苏轼的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一词,然后回答 8~ 10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为此词的首句,是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 浪淘尽 ” ,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答案 :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 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下声势。 9.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烘托就是 “ 烘云托月 ” ,借描绘别的事物来突出主要对象。 词人写 “ 千古风流人物 ”“ 小乔初嫁了 ” 都为烘托英雄周瑜。 映衬则为相互衬托,词中实写赤壁之景与虚写火烧曹船之事就属映衬手法,为的是突出英雄周瑜。 答案 : ①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以“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②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另外,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 10.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是一首怀古诗,此类诗的主旨多是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 抓住怀古内容,联系作者和背景,全面理解,概括出诗歌的主题思想。 答题格式:诗歌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有何评价。 答案 : 本词通过对赤壁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尽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11~ 13题。 定风波 □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