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内容摘要:

人皆有 之 . 之,代词,指代前面的“是心” : A 故不为苟得也: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B 贤者能勿丧耳: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C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比活着的人更多 D 蹴尔而与之:践踏着给他 15.给画线句子加标点。 16.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段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分别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例证。 B 作者认为“义”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有的人丧失了,而有的人能保持不丧失。 C “ 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原因是“一箪食,一豆羹”太少了。 D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只是一种假设,并非真的不能同时得到。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6 题 ( 20 分) 爱尔克的灯光(节选) 巴金 [注 ]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 我花费了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眼泪和欢笑。 我冲冲地来,也冲冲地去。 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 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 但是我所要的东西决不会在那里找到。 我不会象我的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园中的花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 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这是一个人的本分,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 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到的还只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 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罢。 最近在家里我读到他的遗嘱。 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们安排了舒适的生活。 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 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 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提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财富只能毁灭个人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使他只消耗在个人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 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 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 这就是“家”。 甜蜜的家。 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 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 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 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 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的来,痛苦的去。 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 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吼叫,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 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 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 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941 年 3 月 重庆 (选自《巴金全集》第 10 卷) [注 ]本文节选自《爱尔克的灯光》最后一部分。 1923 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 1941 年春,回到阔别 18 年的故乡成都,探望旧居,感慨良多,写下了这篇著明散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