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xx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内容摘要:

运用相关历史史实,对上述材料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西方对中国不同时期认知态度的变化或对不同时期的多个形象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认知,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 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 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 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 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 道光十年( 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 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 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 一时‚私贩 无利,皆改领票盐 ‛。 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 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 2640余万两,存银 300多万两。 ——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答案 单选题 1. B 2. D 3. C 4. A 5. C 6. B 7. C 8. B 9. A 10. D 11. A 12. D 简答题 13. 差异: 19世纪中国经济实力逐渐下降, 20世纪前期开始缓慢增长;欧美经济则持续调整增长,与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原因:殖民侵略和掠夺;政治制度与统治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思想解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等。 14. 观点:当今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合作。 15. 示例一 认知态度的变化:西方对中国古代、近代、当代中国认知态度变化从仰慕到蔑视再到正视、焦虑。 说明:① 中、西综合实力的变化。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丝、瓷等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明清以后,中国政治日益腐朽,近代 工业发展缓慢;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西方在古代落后于中国,进入近代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东方从属于西方,当今发展有限。 ②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 古代实行朝贡外交,明清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限于感知认识。 近代时更多看到的则是中国的愚昧落后,没有看到中国的进步和抗争。 当今更多的看到中国的崛起,却很少看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与愿望。 ③ 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 近代,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中心论突显。 当代面 对中国的发展,西方国家不愿意接受自己被赶超的现实,为遏制中国而故意渲染中国威胁论。 示例二 古代部分可增加“缠足”等,近代部分可增加“强学会”、“大生纱厂”、“中山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