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xx届高三5月信息卷最后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内容摘要:

家 “ 人道主义 ” 救援 [来源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世界多极化 的 进程面临严峻挑战 B.恐怖主义成为多极化的最大障碍 C.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仍不断加强 D.安理会与北约之间关系日趋紧张 年 12 月 1 日凌晨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议,一致投票通过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并以 %的权重超越日元和英镑 (如下图 ),连同美元、欧元,组成新篮子五种货币中的一员。 这说明 中国国际话语权扩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小题。 第 21题 13分,第 22题 15分,第 23题 12分,第 24题10分,第 25题 10分,共计 60分。 21.( 13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往往作出不同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古已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贸易的参与方面。 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 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 ——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 GDP,提出自 1700年至 1820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 GDP在世界 GDP的比重从 %增长到%;而欧洲的 GDP在世界 GDP中的比重仅从 %增长到 %;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 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干预市场的直接目的,并指出与此相对应的经济政策。 ( 3分)试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 ( 3分) (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 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 3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与西方的不同。 ( 2分) 22.( 15分)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存在着彼此联动、相辅相成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推行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 毛泽东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 斯大林给予一项军事同盟和 3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后来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一些周边亚洲国家对新中国恐惧的一个重要原 因。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开始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增加驻军和建立军事同盟,这对新中国构成了长期的威胁。 …… 1951 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 2 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经过 22 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 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 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战线和强化意识形态的内政建设 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之初的外交政策及其对我国 经济、政治的影响。 ( 3分) ( 2)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并指出调整后的外交政策与之前的不同之处。 ( 3分) (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 三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 ( 9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80字左右) 23.( 12分) 15~ 17 世纪,中西方文化都发展出一股新的气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