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xx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内容摘要:
“爹 !”我惊叫。 却是哭声。 高考结束了。 和王全仅分别了一个月,化却大大变了样。 我想起李爱莲,忙问:“李爱莲爹的病怎么样了 ?她说在新乡考学,考得怎么样 ?” 王全叹了一口气:“她 根本没参加考试,她出嫁啦 !她爹这次病得不一般,要死要活的,一到新乡就大吐血。 没五百块钱人家不让住院,不开 刀就活不了命。 一家人急得什么似的。 钱哪里 借得来 ?这时王庄的暴发户吕奇说,只要李爱莲嫁给他,他就出医疗费。 你想,人命关天的事,又不能等,于是就……” 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 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 但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 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 (有删改 )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将那一段生活、那一群人物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因对地方官的不满而决定参加高考,以求将来做官可以整治这些让他痛恨的地方官,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我”参加高考的过程,虽然叙事平淡,但真实而感人,写出了那一代人的辛酸经历。 “我”不敢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子弟,这其实是表示“我”不敢忘记自己是如何从穷人雄里挣扎出来的。 《边城》和刘震云的《塔铺》都把目光投向乡村,都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塔边的凄 美故事,歌颂了人性的纯真。 (2)小说中两处画线部分写景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 分 ) (3)小说中的李爱莲具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 (4)小说三次写“我”流泪,每次心情都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 分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完成 (1)(4)题。 汪道涵多维多彩的情感世界 孟素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汪道涵因提纲极具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 他的一生,爱国爱家,心系故土家园,情牵海峡两岸…… 汪道涵, 1915 年 3 月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 (现明光市 )明光镇,原名汪导淮。 其父汪雨相是清末秀才,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思想进步、开明、为人正直,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 汪道涵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创办的明光小学和初中读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昂,汪道涵和同学秦其谷、李正恩等十几名青年学生上街进行了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 正值学校放暑假返乡的汪道涵与数名有志青年商议,很快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同时还决定创办《抗日快报 》,报道抗日消息和日军的暴行,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80 年后汪道涵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 汪道涵卸任上海市市长之后,年逾古稀的他在 1987 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逐渐淡出中国政坛。 然而,在海峡彼岸发生的事,却促使汪道涵在垂暮之年重新活跃于政治舞台。 那是在 1990 年 10 月,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内地理所当然作出回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以促进两岸交流。 于是,在 1991 年 12 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 宣告成立。 这时,中国内地遴选一位能与辜振甫旗鼓相当者来提纲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之重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 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首先想到的便是汪道涵,汪道涵堪称最佳人选,义不容辞。 于是,晚年的汪道涵致 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以 76 岁高龄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受到举世瞩目。 他务实、理性、勇敢,先行提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就是平等和协商的关系。 主张以宽容看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 他说:要多多出台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不管台湾是谁执政,我们是对全体台湾人民的,要主动释放善意。 已经 76 岁的汪道涵和 74 岁的辜振甫,双双成为两岸和谈第一对手。 1993年 4 月 27 日至 28 日,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简称海协会 )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简称海基会 )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及双方会务诸问题进行了磋商。 备受世人瞩目的“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第一次晤谈。 随后在 1998 年 10 月,二老又在上海会晤,进一步商谈有关事宜。 汪道涵在处理台湾事务 之中,思想活跃,善于异中求同。 两岸争议的焦点乃“一个中国”。 汪道涵为求双方能够对“一个中国”取得共识, 曾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新的解释:向来,大陆方面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则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民国,而汪道涵则提出,“一个中国”的中国,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亦非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同属一个中国 ! 无奈好事多磨。 随着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崛起,原定汪道涵访台化为泡影,“汪辜会谈”无法继续。 (选自《世纪采风》,有删节 ) 材料链接 : 他深情地说:“故乡总是令人回忆的,故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缅想之中。 在报章杂志和安徽来人中了解一二,便感欣慰。 ”繁忙的工作没有 淡化他对家乡的感情,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无时不在牵挂着,只要有家乡的亲友去看望他,他都不失时机地问这问那。 (《人民政协报汪道涵的故乡情》 ) 汪道涵为人儒雅,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一身笔挺的西装,印发光亮整齐,有着学者睿智的风度,虽然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容可掬。 (百度百科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汪道涵的父亲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对汪道涵有较大的影响,选他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和他这个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B、抗日战争期间汪道涵 参加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C、汪道涵先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等职,一生活跃于中国政坛。 D、 1990 年 10 月,“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中国内地由汪道涵负责组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促进两岸交流。 E、汪道涵晚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文章正文部分以此为重点又选取了其他的有代表性的事件突出汪道涵的伟大人格,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6 分 ) (3)汪道涵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作出卓越贡献,请简要概括。 (6 分 ) (4)有人评价汪道涵“言行乃同侪之表率,品德为晚辈所景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 ①中央出台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公款宴请少了,扎堆送礼也有收敛。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颇 :不就是吃点、喝点、收点吗。 何必小题大做。吉林省20xx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