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ord版内容摘要:
c) 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 1 mol∕ 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 60min,去除可见污染物,清水漂洗,置于开口盘内,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内 121℃灭菌 60min 或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 134℃灭菌 60min,然后清洗 ,并按照一般程序灭菌。 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低度危险物品和一般物体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根据待消毒物品的材质采用 10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或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或浸泡消 毒 ,至少作用 15min,并确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剂。 被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环境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采用 10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消毒,至少作用 15min。 为防止环境和一般物体表面污染,宜采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覆盖操作台,操作完成后 按特殊医疗废物焚烧处理。 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低度危险组织(脑脊液、肾、肝、脾、肺、淋巴结、胎盘等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物品,传播朊病毒的风险还不清楚,可参照上述措施处理。 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朊病毒患者低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低度危险物品、一般物体表面和环境表面可只采取相应常规消毒方法处理。 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其他无危险组织污染的跨度和高度危险物品,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a)清洗并按常规高水平消毒和灭菌程序处理; b)除接触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外科内镜外,其他内镜按照国家有关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处理; c)采用标准消毒方法处理低度危险品和环境表面,可采用 500mg/L~10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或相当剂量的其他消毒剂处理。 注意事项 当确诊患者感染朊病毒时,应告知医院感染管理及诊疗涉及的相应临床科室。 培训相关人员朊病毒相关医院感染、消毒处理等知识。 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物品,使用后应立即处理,防止干燥;不应使用快速灭菌程序;没有按 正确方法消毒灭菌处理的物品应召回重新按规定处理。 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物品,不能清洗和只能低温灭菌的,宜按特殊医疗废物处理。 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 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 12 消毒方法 伤口的消毒 采用 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周围皮肤可选择碘伏原液擦拭消毒。 诊疗器械的消毒 应 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2020 mg/L 浸泡消毒 30min~45min,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mg/L~10 000 mg/L 浸泡消毒 ≥60min, 然后按规定清洗,灭菌。 物体表面的消毒 手术部(室)或换药室,每例感染患者之间应及时进行物体表面消毒,采用 %过氧乙酸或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 环境表面消毒 手术部(室)、换药室、病房环境表面有明显污染时,随时消毒,采用 %过氧乙酸或 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终末消毒 手术结束、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可采用 3%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熏蒸, 3%过氧化氢按照 20ml/m3 气溶胶喷雾,过氧乙酸按照1g/m3 加热熏蒸,温度 70%~90%,密闭 24h; 5%过氧乙酸溶液按照 ,温度为 20%~40%。 织物 患者用过的床单、被罩、衣物等单独收集,需重复使用时应专包密封,标识清晰,压力蒸汽灭菌后再清洗。 注意事项 患者宜使用一次性器械、器具和 物品。 医务人员应做好职业防护,防护和隔离应遵循 WS/T 311 的要求;接触患者时应戴一次性手套,手卫生应遵循 WS/T 313 的要求。 接触患者创口分泌物的纱布、布垫等敷料、一次性医疗用品、切除的组织如坏死肢体等双层封装,按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处置。 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届时发布的规定要求。 没有要求时,其消毒的原则为:在传播途径不明时, 应按照多种传播 途径,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物品;按病原体所属微生物类别中抵抗力最强的微生物,确定消毒的剂量(可按杀光芽孢的剂量确定)医务人员应做好职业防护。 13 12皮肤与黏膜消毒 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消毒方法 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 2 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 2 遍以上,作用时间 1min~3min,待稍干后再用 70%~80%乙醇(体积分数)脱碘。 使用有效含 量 ≥2g/L 氯己定 乙醇( 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 2~3 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使用 70%~80%(体积分数)乙醇溶液擦拭消毒 2遍,作用 3min。 使用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皮肤擦拭消毒,作用时间 3min~5min。 其他方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新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消毒范围 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等消毒方法主要是涂擦,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 2 次,消毒皮 肤面积应 ≥5cm5cm.中心静脉导管如短期中心静脉导管、 PICC、植入式血管通路的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至少应大于敷料面积(10cm 12cm)。 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消毒 清洁皮肤 手术部位的皮肤应先清洁;对于器官移植手术和处于重度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术前可用抗菌或抑菌皂液或20 000mg/ L葡萄糖酸氯己定擦拭洗净全身皮肤。 消毒方法 使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 2min。 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等稍干后再用 70%~80%乙醇(体积分数)脱碘。 使用有效含量 ≥ 2g/ L氯己定-乙醇( 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其他合法、有效的手术切口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 消毒范围 14 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 ≥ 15cm部位由内向外擦拭。 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的消毒 彻底冲洗。 消毒 采用碘伏原液擦拭作用3min~5min,或用乙醇、异丙 醇与氯己定配制成的消毒液等擦拭消毒,作用3min~5min。 、伤口创面消毒 擦拭法 使用含有效碘1000mg/ L~2020mg/ L 的碘伏擦拭,作用到规定时间。 使用有效含量 ≥ 2g/ L氯己定-乙醇( 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采用1000mg/ L~2020mg/ L 季铵盐,作用到规定时间。 冲洗法 使用有效含量 ≥ 2g/ L 氯己定水溶液冲洗或漱洗,至冲洗液或漱洗液变清为 止。 采用3%(30g/ L)过氧化氢冲洗伤口、口腔含漱,作用到规定时间。 使用含有效碘500mg/ L的消毒液冲洗,作用到规定时间。 1 .1 其他合法、有效的黏膜、伤口创面消毒产品,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1 .2 如消毒液注明不能用于孕妇,则不可用于怀孕妇女的会阴部及阴道手术部位的消毒。 13 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 采用湿式清洁。 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 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 15 清洁和消毒。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 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 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 400mg/L~700m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 30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 1000mg/L~2020mg/L 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当遇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所用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14 清洁用品的消毒 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巾 清洗干净,在 250mg/L 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地巾 清洗干净,在 500mg/L 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 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注意事项 布巾、地巾应分区使用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1 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 .1 .1 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 清洗 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16 .1 .2 定期抽查 每月应随机至少抽查 3个待灭菌的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效果,检查的方法与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1 .3 可采用蛋白残留测定、 ATP 生物荧光测定等监测清洗与清洁效果的方法及其灵敏度的要求,定期测定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蛋白残留或其清洗与清洁的效果。 .2 清洗消毒器及其效果监测 日常监测 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2 .2 定期监测 .2 . 对清洗消毒品的清洗效果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 .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 ,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2 . 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器应停止使用。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 . 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效果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灭菌效 果的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包括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 B— D测试,应遵循 的要求。 标准生物测试包的制作方法如下 a)标准指示菌株: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含菌及抗力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b)标准测试包的制作:由 16 条 41cm 66cm 的全棉手术巾制成。 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 3层,短边折成 2层,然后叠放,制成 23cm 23cm 15cm 的测试包; c)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 PCD 的制作方法:将至少一个标准指示菌片装入 灭菌小纸袋内或至少一个自含式生物指示剂,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即完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 PCD 的制作; d)培养方法: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的指示灭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 56℃177。 1℃培养 7d(自含式生物批示物按产品说明),观察培养结果; e)结果判定 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驵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 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自含式生物批示物 不需要做阴性对照; f)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 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 17 生物测试包或生物 PCD 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g)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批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h)可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 i)注意事项 1)监测所用菌片或自含式菌管应取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批件,并在有效期 内使用; 2)如果 1d 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BD 测试方法如下: a) BD测试包的制作方法 BD测试包由 100%脱脂棉布或 100%全棉手术巾折叠成长 30177。 2cm、宽 25177。 2cm、高 25cm~ 28cm 大小的布包;将专用 BD测试纸,放入上述布包的中间;制成的 BD测试包的重量要求为 4kg177。 ,或采用一次性使用或反复使用的 BD测试包。 b) BD测试方法 测试前先预热灭菌器,将 BD 测试包水平放于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靠近柜门与排 气口底前方;柜内除测试包外无任何物品;在 134℃温度下,时间不超过,取出测试包,观察 BD测试纸颜色变化。 c。xx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ord版
相关推荐
T3=27 公 路工程 监理工程 师考试 复习指 导与核 心题解 《综合 能力》 第 16 页 共 232 页 ( 2) 批准或不批准的理由为 : 事件一 不批准理由 ◆ 地下水: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可以预料到的; ◆ 投标阶段:承包商应收集或向业主索要资料以确定施工方案及报价。 事件二 不批准理由 ◆ 投标阶段业主提供的料场为参考资料,只供参考; ◆ 不是业主责任所至,承包人自己负责。 事件三
不要惊慌。 行 政人事部要安排救护人员及车辆随时待命,听从指挥。 演练过程由总指挥XXX统一指挥调动。 七、演练过程: 时间:XXX日下午 15: 50 地点:成品分选车间 参加演练人员分工定位: XXX 在九横路处疏导交通和警戒。 任务是指挥消防车、救护车进入演练现场,禁止无关车辆进入。 XXX 在吸尘房区域警戒,协助指挥员工从车间安全出口疏散。 维护周围秩序。 发现火警由当班 3
答案: B 酸。 下列设置要求中,符合规范规定的是 (). ,采用防火墙及 耐火极限不低于 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硝酸储量不超过 1 昼夜用量 ,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的防火隔墙和 小时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硝酸储量不超过 1 昼夜用量 ,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的防火隔墙和 的楼板与生产部位分隔,硝酸储量不超过 1昼夜用量 精品文档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注释、总线制控制设备与多线制控制设备之间的相互联动等均可以现场编程设定。 控制器可完成自动及手动控制外接消防被控设备,其中手动控制方式具备直接手动操作键控制输出及编码组合键手动控制输出二种 方式,系统内的任一地址编码点既可由各种编码探测器占用,也可由各类编码模块占用,设计灵活方便。 联动控制设备采用专用 24V 直流电源供电,使联动设备故障不会影响到主机的正常工作。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数要求,翻边为实心和圆滑的,翻边下侧不应有杂物、气孔、偏移,损坏。 后弯曲不得有裂纹,错边量小于管材壁厚的 10%。 (2) 电熔焊接: a 电熔焊接前,先对管件进行外观检查,管件内不得有断线或绕丝不均现象。 b 电熔管件切割要平整,连接端面与管材轴线垂直,连接前清除管材和管件面上的污物和氧化层。 c 管 材连接端应按照插入长度进行标记,对管材连接处整个外圆周进行刮皮,刮削长度不应小于标记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