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金神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电排灌站 10 座(其中 : 提水站 9 座, 55KW排涝站 1 座);开挖整治灌排沟渠 76km,配套建筑物 435 座(其中桥 28座,涵闸、节制闸 30座,过路涵 181 道,渡槽 5 座,放水口 190座,倒虹吸 1 座),新建防渗衬 砌渠道 31km,改良土壤 、平整土地 万亩, 良种繁育 1000 亩,修建仓库 400 平米,修建沼气池 500 立方米, 建设村庄与田间机耕路 25 公里,新建农田林网 防护带 45km等。 计划该项目建设期为 1 年。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通过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需 800万元 , 其中:中央财政 400万元,省财政 160 万元,安庆市财政 20 万元,桐城市财政 20 万元 ,自筹资金 200万元。 效益 项目建成后, 联圩、包圩、香铺三 个行政村 15000 亩中低产田的灌排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灌得进、排得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 农田防护林网和村庄 绿化的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推广种植优质高产良种覆盖率达 95%,每年增产优质稻谷 1556 吨,优质油菜 104 吨, 每年为农民增收250万元,人均增收 170元。 财务分析结果投资益本比 :1, 3 财务内部收益率 %,全部投资回收期 5 年。 另 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很明显。 首先项目区的投资便可扩大内需,消化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缓解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项目区建成后,改善了生产条件,交通条件,大气、水质、土壤得到进一步净化,便可吸引外资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从而促进了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的发 展,并对周边有很强的辐射带动效应。 因 此 ,该 项 目 利国利民,具有一定 的 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 和生态效益 ,有力 的 推动了 项目区村的新农村建设。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了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金神 镇成立 土地治理项目工程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 潘利民 任政委,镇长 俞春正 任指挥长,财政、水利、农业和项目村等单位抽出精干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宣传和发动群众组织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到位,掌握施工进度,解决施工中的矛盾纠纷等。 工程施工由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签订施工承包合同,工程质量实行全程监理,跟踪施工,镇水利站负责技术指 导,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项目区建成后筹建成立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项目区内水量调配、排灌渠道、建筑物的维护、管理和控制运用。 在项目实施中,首先做好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项目区广大干群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按计划完成土方任务和农民自筹资金,根据工程规划布局进行施工放样,搞好土地调整工作;其次,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区土建工程招投标制等,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确保工程按 4 质按期完工。 工程建成后,由市开发办统一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将固定资产移交给项目工管单位和工程管护人员,以确保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 位于桐城市东南部 , 龙眠河的南岸 ,东接孔城镇、嬉子湖镇,南临双港与白兔湖相连, 西 连 新渡 ,北 与 范岗 接壤 ,涉及联圩、包圩、香铺三 村, 国土总 面积 平方公里。 项目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有香金公路横贯东西,合安高速纵穿南北,是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好地方。 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长江流域,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气温 ℃,月平均最低温度 ℃ (一月 ),月平均最高温度 ℃ (七月 ),极端最高温度 ℃,极端最低温度 15℃,全年≥ 10℃的积温为 ℃。 冬季最大冻土层厚度为 1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 ;无霜期 252 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 1355mm,丰水年( 1951 年)达 ;枯水年( 1934 年)仅为,丰水年与枯水年的降水极值比为。 降水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 5~9 月份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 ,占全年降水的 66%,暴雨多出现在 6 月下旬到 7 月中旬。 项目区 多年平均径流 5 深 ,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300mm,灌溉期蒸发量为。 年均相对湿度一般在 77%左右。 项目区主风向不明显,春夏季多东南或西南风;秋冬季多东北或西北风,年平均风速在。 地形、地貌及土壤 本 次治理的项目区在 金神 镇的 西 面 , 地势沿龙眠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为典型的圩畈区, 地势较平坦 ,且耕地集中成片 ,土壤类型主要为沙泥土、紫河泥土 , 为近代河流冲积而成,肥力中等, 有机含量中等, 有机质较高,但钾磷含量低 , 耕作层 米透水性强。 适宜发展水稻生产,故主要作物以种植水稻,兼种小麦、油菜等,复种指数。 水资源 水资源主要来源于自然降水的 地表径流, 项目区内有龙眠河流过 ,并有两条内河 ,圩内沟、塘、塥、 堰坝、 渠较多 ,水资源较为丰富。 农业灌溉依靠区内蓄水工程和从 龙眠 河过境水中提引。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耕地面积 15000 亩,其中水田 12750 亩,旱地 2250亩,现有耕地产出率低,易涝易旱,基本处于半抛荒状态,实施土地治理 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通过开发治理,对项 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优质高产水稻种植面积,大力 开发种植多经作物, 提高经济效益 意义重大。 6 自然灾害 项目区地处丘陵圩畈区, 紧临龙眠河 ,由于地形地势比较复杂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又非常脆弱 ,洪涝、渍、旱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老百姓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夏季多洪涝,秋冬易干旱,水旱灾害频繁,一般水灾三年一遇,干旱五年一遇。 建国后共发生水旱灾害 18次,较大的水灾年有 194 195 196 1980、198 199 199 1999 等共 10次,全市 162个圩口曾漫破 160个。 旱灾以 195 196 196 1978 年最为严重,水稻灌溉期内 2 个月以上连续无雨,塘库干涸、水源断绝。 社会经济状况 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内人口 12231人,其中劳 动力 5202人。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31800 亩, 其中耕地 15000 亩,耕地率47%,水田率 85%,旱地率 15%,塘面率 10%。 农业生产水平 目前项目区农作物种植组成仍然是两稻一油,农业生产水平尚欠发达,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旱地率较高,中低产田面积过大,水利设施老化,耕地产出率低,效益甚微。 7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项目区经济较为发达, 2020 年末 金神镇 国民生产 总值达135679 万 元, 人均 GDP 为 8340 元, 财政收入 3000 万元,农业总产值 12712万 元,农民人均收入 3509元。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项目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较为完整,区内有 金神镇 农业科技服务站,各村均有农技服务站点,安排农技员做点为群众服务,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广力度较强,但 服务 设施及 手段较为 落后。 基础设施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内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塘坝蓄水和河流提引水工程。 现有涵闸 78 座,有启闭机控制的涵闸 20 座,机电排灌站 13 座,装机容量 1231 千瓦和 135 马力,但设备大都老化不能正常运行,项目区内大小塘口 413个,总塘容 327 万方, 项目 区内 渠道 均为挖方渠道 ,大部分渠道尚无衬砌,有衬砌的大都已损坏,且水工建筑物配套不全 , 串灌串排现象较为严重。 项目区内的蓄水塥堰由于淤塞且不能自流灌溉,现已不能发挥效益;由于库塘蓄水工程不配套,输水土渠断面小,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数在 左右,自流灌溉保证率不足 50%;农业灌溉水源主要在 龙眠 河提水,沿河设有临时抗旱站 18 座,设计灌溉面积 万亩,但由于工程设施不完善、设备年久失修,实际有效灌溉面积仅 1000亩,提水灌溉保证率仅 15%;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项目区内农 8 田未进行整体规划,排涝工程设施 尚不健全。 田间工程 状况 目前, 项目区田间工程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 ,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工程粗糙 ,很多工程配套设施未完善 ,又经多年运行 ,缺乏正常的维护 ,损坏老化现象严重。 项目区内田块均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田间灌排沟渠大多随地块形状布置,各自为阵, 田间工程缺乏规划, 布局不合理, 灌排渠道均为土渠,渗漏严重,农、毛渠都为土口子放水,串田漫灌,水土肥资源浪费极大,由于灌、排水不畅, 局部相对低洼的地方容易出现滞水渍害等问题, 水事纠纷时有发生。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内农业机械化水平较 低 ,农业机械较 多,有 小型 联合收割机 1 台,农用车 20余辆,农资、农机服务网络 较为 健全。 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内交通方便, 地处 206 国道附近 ,合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香金公路横贯东西 ,区内交通便捷 ,电力设施完善 ,电力供应正常。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1)项目区内能够自流灌溉的骨干蓄水工程较少且工程不 9 配套,自流灌溉保证率低;境内未建固定灌溉站,灌溉效益低,抗旱能力十分脆弱。 ( 2)农田灌溉体系缺乏统一规划,渠系配套建筑物不完善,已建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现有土渠 道渗漏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 ( 3)沿河圩畈区由于河沟淤塞,排水系统不畅,缺少固定排涝泵站,故而农田涝渍灾害严重,因此耕地产量低,土地亟待治理。 ( 4)农田机耕道路缺乏,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多数耕地农机不能下田,农业的机械化普及率仍然较低,农村劳动力得不到解放,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的发展。 ( 5)农村水利投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弱。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中央资金补助,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缺口大,加之水利建设主要是为公众服务的基础性设施,经济效益不十分明显,社会投资办水利的积极性不高,水利投 融资能力弱,形成了资金“瓶颈”制约。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领域,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由于项目区内耕地的低产低收,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连续水旱灾害,农业产量损失更是严重,加之近几年粮食价格市场的滑坡,项目区农业生产已出现“种田赔本”的现象,大大挫伤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 10 纷纷外出务工,多数农田处于靠天收或抛荒状态。 由于今年村、镇大规模合并,给农村道路带来不畅,农业生产尚未磨合,使我镇农村经 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该项目的实施,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措施,改善排灌条件,增强抗灾能力,把项目区建设成农业结构合理,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区主要优势有: ①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一年两熟制生产条件; ②骨干水利工程具备,水资源丰富; ③区内地势较为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大多为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大; ④项目区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初步具备; ⑤农民积极性很高,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此项工作。 从上述优势条件可以看出该项目可行性极强。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项目区水资源主要为当地径流形成的地表水,根据 1993 年 11 《安徽省桐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资料:该项目区属 龙眠河、挂车 区域, 龙眠河 控制集水面积为 , 挂车河控制集水面积为 125km2, 地表水由项目区内小型库、塘、塥工程积蓄 ,按 50%、 75%、 95%三种不同水平年的年降雨量为 mm、 mm、 ,径流深分别为 mm、 mm、 ;径流均值 ,年平均径流总量 万 m3,即项目区水资源量 万 m3,年人均拥有水资源 1076 立方米 ,年均每亩耕地占有量 立方米。 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主要利用地表水。 此外, 龙眠河 过境水为该项目区主要灌溉水源。 根据《桐城市十一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资料统计,项目区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 m3。 供需平衡分析 可供水量分析 项目区内灌溉可供水量除依靠当地蓄水工程外,主要靠提水工程解决,其中蓄水工 程主要为库、塘、塥,共计 413处,有效容积 m3, 根据安徽省 1956~ 1979 年径流变差系数 Cv 等值线图查得 Cv= 再根据 Cs=2Cv 查得不同保证率下 Kp 值,再根据公式 Wp=KpW 可算出水资源量,可供水量根据江淮地区有效塘容~复蓄系数表查得不同保证率下的复蓄系数,同时综合考虑本项目区内引水量及提水量,然后再根据公式进行计算便可得出可供水量。 依据《安徽省桐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资料,蓄水工程按 50%、 75%、 95%三种水平年的复蓄系数分别为、 、 ,由此可求出三种不同保证率下的蓄水工程可 12 供水量分别为 万 m 万 m 万 m3;提水工程从 龙眠 河提水,该河过境水量充足,提水工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