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xx-20xx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内容摘要:
γ 射线、 c为 α 射线 D. b为 α 射线、 c为 γ 射线 12. 如图所示,物体 A的质量是 B的 2倍,中间有一压缩的弹簧,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由静止同时放开两手后的一小段时间后,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的速率是 B的一半 B. A的动 量和 B的动量相同 C. A受的力大于 B受的力 D. A和 B的总动量为零 13.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可缺少,但安全是核电站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核泄漏中的钚 (Pu)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超铀元素,钚的危险性在于它对人体的毒性,与其他放射性元素相比钚在这方面更强,一旦侵入人体,就会潜伏在人体肺部、骨骼等组织细胞中,破坏细胞基因,提高罹患癌症的风险.已知钚的一种同位素 Pu23994 的半衰期为24 100年,其衰变方程 γHeXPu 422 3 994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X原子核中含有 143个中子 B. 100个 Pu23994 经过 24 100年后一定还剩余 50个 C.由于衰变时释放巨大能量,根据 E= mc2,衰变过程中总质量增加 D.衰变发出的 γ 放射线是波长很短的光 子,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14.为保证用户电压稳定在 220V,变电所需适时进行调压,图甲为调压变压器示意图。 保持输入电压 u1不变,当滑动接头 P 上下移动时可改变输出电压.某次检测得到用户电压u2随时间 t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其有效值低于 220V.以下正确的是( ) A. u2= 190 2sin(50π t) V B. u2= 190 2sin(100π t) V C.为使用户电压稳定在 220 V,应将 P适当下移 D.为使用户电压稳定在 220 V,应将 P适当上移 15.某放射性元素的 原子核静止在匀强磁场中,当它放出一个 α 粒子后,速度方向与磁场图方向垂直,测得 α 粒子和反冲核轨道半径之比为 44:1,如图所示,则( ) , α 粒子与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瞬间, α 粒子与反冲核的动能相等 90 粒子和反冲核的速度之比为 1:88 三.填空题(每空 2分,共 14分) 16. 科学家用质子轰击锂核的实验来验证。福建省厦门市20xx-20xx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相关推荐
① 分子键线式为 ②相对分子质量为68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 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生成物的名称为 ; ( 2) A 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制乙醇的化学方程式: ; 反应类 型是。 ( 3) B具有的性质是 (填序号 )。 ①无色无味液体 ②有毒 ③不溶于水 ④密度比水大 ⑤任何条件下均不与氢气反应 ⑥一定条件下,能与 CH2=CH2 反应制苯乙烷
药安全使用标准。 ( 2)陈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 6分) ( 3)陈子元被称为 “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 ” ,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 6分 ) ( 4) 2020 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 80 华诞时发来贺信,对陈子元的给予高度的评价,结合全文概括他有哪些优秀品质。 ( 8分) 第 II卷表达题 四
B.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C.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D.彻底肃清了美国的种族歧视 6. 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 ) A. 国家 B. 地主 D. 资产阶级 7.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 :( )①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建立了 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③司法方面实行公开审判 ④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9 图 13 题。 20.下列关于该区域主体地势特征和判断理由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地形平坦 河网密布 B.北高南低 北部为高海拔山地 C.中高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 D.周高中低 河流呈向心状 21.图乙表示图甲中 A、 B、 C、 D四地中某地的气候资料图,判断该地最可能的是 (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下图为美洲大陆略图(图 13),图中显示了西海岸部分城市
,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则视野下保卫细胞向右上方移动 ,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29.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 B.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建立了细胞学说 C. 在生命系统中,细菌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D. 新细胞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 30. 血红蛋白的分子共含 574 个氨基酸、 4条肽 链。 在形成此蛋白质分子时
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其 内涵阐释得五花八门 , 网络的放大效 应和 现实社会中的从众心理 推波助澜。 然而它们 “ 偶然创造 — 突然流行 — 日益淡化 — 渐被遗忘 ” ,此类网络热词 最终还是会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 这说明 A.网络热词的产生源于人们的心理需要 B.网络热词的流行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 C.网络热词的荒谬性不足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D.网络热词的“热”与“冷”变换有其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