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内容摘要:

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 20 分)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婺 源 归 来 周伟苠 ⑴国庆长假,举家游了趟婺源。 ⑵从婺源归来,脑海里除了青山、古树、碧水,徽派古村落民居外,总是萦绕着在思口镇延村参观时的那一幕幕场景,我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⑶我们此行婺源,是想远离纷繁的尘世,来到这个万山环抱、古道逶迤、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小憩,获得这方山水的陶冶。 ⑷踏进婺源,我们已感受到了这方山水的雄美、瑰丽,体会到这里的毓秀山川,碧水蓝天,旖旎风光。 但让我震撼并为之沉重思索的却是那号称‚天下最美的乡村之一‛的古村落民居和在那里生活着的人 们。 ⑸沿着古石板铺就的街巷,我们走进了延村。 这里完整地保存着余庆堂、崇木堂等清代民居 57幢。 ⑹明清时期,婺源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这些商人致富后,不惜重金在家乡修祠堂、建楼院。 延村民居正是婺源村落建筑鼎盛时期的缩影。 ⑺这里的民居造型考究,规模庞大。 可以想象,当年致富后的婺源商人相互攀比炫耀,使这些建筑从形态和规模上都表现出乡土村落少见的富贵之气。 ⑻无论是祠堂还是民居,都是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青砖门面,门楼砖刻细密精美,这些建筑既渗透着时代的印记,又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园林化情调。 ⑼在 一处民居里,我们遇到了刚从田间劳作归来的主人,一个憨厚木讷的中年男子,对于我们的到来,他表现出村民特有的淳朴,一边与我们搭话,一边低头侍弄着一筐刚从地里翻出来的红薯。 我妻小吴与同伴小梁看到这么新鲜的红薯忍不住问他可不可以卖,他腼腆地笑着说:‚可以,钱随便给。 ‛当我摸出 10 元钱递给他时,他竟有点不知所措,随后,主动卷起裤腿扛起一袋红薯,送到我们停在村口的车上。 从他身上,我们一点也看不出他祖上的辉煌,看不出他的先人曾经的荣耀和儒商的气息。 ⑽在另一处叫承德堂的民居里,我们见到了主人一家。 女主人躺在一张木椅里,几 个半大的孩子围坐在一张八仙桌前嗑着瓜子。 男主人格外热情,炫耀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祖先留下来的‚百寿‛木雕。 我们随着他参观,穿过天井,走进黑黑的里屋。 现在这里被用做厨房,杂乱地堆放着锅碗瓢盆,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 男主人表情陶醉,打着第 5 页 共 8 页 手电筒如数家珍,指指画画向我们介绍‚百寿‛的精华 —— 里屋门楣上的木雕,一脸的神圣和满足。 ⑾我的心咯噔了一下,觉得格外沉重。 是的,延村的古建筑是历史的标记,是艺术的结晶,也是婺源人的骄傲。 但曾经的辉煌无法掩饰岁月的沧桑,那建筑、那雕刻都明显地刻上了岁月的印记,虽然刻意地修葺, 还是显得苍老而又破旧了。 ⑿婺源人的祖辈们走出大山,打拼出了曾经的辉煌,而衣锦还乡的他们留下了这些精美建筑的同时,物质的富裕和满足又阻碍了婺源后人物质、精神的升华。 ⒀由此,我甚至想起了国人洋洋自得的五千年文明史和‚四大发明‛。 婺源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与我们多少年曾为之自豪的这些东西又何等相像。 躺在前人的功业上吃老本,那就等于落后,那就会没出息。 我的心情郁郁而又矛盾着。 ⒁本来还要去参观另一古村落 —— 埋坑,一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细细密密的秋雨,本来就窄窄的乡间小道上又挤满了前来参观的车辆,让我的心情如这乡间小道一般泥泞和拥堵;二来,我们也不忍再重复在思口镇延村的那一幕,于是终于选择了放弃,驱车回婺源县城。 ⒂刚上大学的儿子与我有着相同的感受,儿子说,想起延村那两个心安理得沾先贤光的男人,心情也郁郁地凝重。 ⒃在返苏的途中,儿子喃喃自语:‚走出大山,走出婺源,才有可能超越先人,才会使婺源不至于停留在过去的岁月里。 ‛ (选自《散文百家》 2020年第 2期,有删节) 12.第 10自然段,作者写了两处民居里的居民生活。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4分) ▲ ▲ 13.第 13 自然段,作者说“我的心情郁郁而又矛盾着”。 联系上下文,解释“矛盾”的具体含义。 ( 6 分) ▲ ▲ 14.文章既叙述,又抒发感受,请围绕这方面梳理出全文思路, 分条陈述。 ( 5 分) ▲ ▲ 15.有人说,可以将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删去。 你认为如何。 请谈谈你的看法。 ( 5分) ▲ ▲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 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