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简介内容摘要:

量, 某一时刻的生物量就是以往生态系统所累积下来的活有机物质总量。 生物量通常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干重( g/m2)或能值( J/m2)来表示。 生物量和生产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而后者则是功能上的概念。 如果 GPRO,生物量增加; GPRO,生物量减少; GP=R,则生物量不变,其中的 GP代表某一营养级的生产量。 某一时期内某一营养级生物量的变化( dB/dt)可用下式推算: dB/dt=GPRHD,式中H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所取食的生物量, D 为死亡所损失的生物量。 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具明显的垂直 分布现象。 次级生产是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 secondary production),其生产或固定率称次级(第二性)生产力( secondary productivity)。 动物的次级生产量可由下一公式表示: P=CFUR,式中, P 为次级生产量, C 代表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能量, FU代表以粪、尿形式损失的能量 ,R代表呼吸过程中损失的能量。 5.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更多教案 课件资源下载 生态系统的分解(或称分解作用)( deposition)是指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得到矿化,与光合作用时无机元素的固定正好是相反的过程。 从能量的角度看,前者是放能,后者是贮能。 从物质的角度看,它们均是物质循环的调节器,分解的过程其实十分复杂,它包括物理粉碎、碎化、化学和生物降解、淋失、动物采食、风的转移及有时的人类干扰等几乎同步的各种作用。 将之简单化,可看作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 由于物理的和 生物的作用,把死残落物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称为碎裂;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例如由纤维素变成葡萄糖,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称为异化;淋溶则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来,是一种纯物理过程。 分解过程中,这三个过程是交叉进行、相互影响的。 分解过程的速率和特点,决定于资源的质量、分解者种类和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 资源质量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表面特性和机械结构,化学性质如 C: N比、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等,它们在分解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分解者则包括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水生态系统中为水生小型动物 )。 理化环境主要指温度、湿度等。 6.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 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流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是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