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xx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C.化学方程式中 b> c+d D.达平衡后,增加 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 【考点】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可逆反应,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象可知 T2> T1,温度越高,平衡时 C的百分含量( C%)越小,故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压强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象可知 p2> p1,压强越大,平衡时 C的百分含量( C%)越小,可知正反应为气 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 b< c+d. A、加入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B、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压强越大,平衡时 C的百分含量( C%)越小,可知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 b< c+d; D、 A为固体,达到平衡后,增加 A平衡不移动. 【解答】解:可逆反应,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象可知 T2> T1,温度越高,平衡时 C的百分含量( C%)越小,故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压强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 的时间越短.由图象可知 p2> p1,压强越大,平衡时 C的百分含量( C%)越小,可知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 b< c+d. A、加入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C的百分含量 C%不变,故 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可逆反应 aA( s) +bB( g) ⇌c C( g) +d D( 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移动,故 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可逆反应 aA( s) +bB( g) ⇌c C( g) +d D( g)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 b< c+d,故 C错误; D、增大固 体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能使平衡移动, A为固体,达到平衡后,增加 A平衡不移动,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积分数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的分析,难度不大,明确 “ 先拐先平数值大 ” 是解本题的关键,注意 D选项中,固体量的多少对化学平衡无影响,即不影响平衡的移动,也不影响其它气体的转化率. 10.根据相关的化学原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由于水中存在氢键,所以稳定性: H2O> H2S B.由于二氧化硅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氧化碳的大,所以沸点: SiO2> CO2 C.若 A2+2D﹣ ═2A ﹣ +D2,则氧化性 D2> A2 D.若 R2﹣ 和 M+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离子半径 R2﹣ > M+ 【考点】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晶体的类型与物质熔点、硬度、导电性等的关系;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 A.氢键与稳定性无关; B.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二氧化碳为分子晶体; C.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D.若 R2﹣ 和 M+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M的原子序数大,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解答】解: A.水中存在氢键,水的沸点 高,与物质的稳定性无关,而非金属性 O> S,所以稳定性为 H2O> H2S,故 A错误; B.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二氧化碳为分子晶体,所以沸点为 SiO2> CO2,不能利用相对分子质量来比较沸点,故 B错误; C.若 A2+2D﹣ ═2A ﹣ +D2, A的化合价降低, A2为氧化剂,所以氧化性为 A2> D2,故 C错误; D.若 R2﹣ 和 M+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M的原子序数大,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为 R2﹣ > M+,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为小综合,考查知识点较多,明确物质的性质(稳定性、沸点、氧化性)的比较方 法、微粒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1.下列各图中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和操作都正确是( ) A. 制取、收集 O2 B. 制无水乙醚 C. 除去 NaCl中的泥沙 D. 收集 NO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 A.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B.加热乙醇制取乙醚时需要用外焰加热; C.过滤时漏掉下端管口应该紧靠烧杯内壁; D. NO易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采用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解: A.实验室常用加热 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且试管底部高于试管口,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故 A正确; B.加热乙醇制取乙醚时需要用外焰加热,不能用焰心加热,外焰温度高,故 B错误; C.过滤时漏掉下端管口应该紧靠烧杯内壁,故 C错误; D. NO易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采用排空气法收集, NO不易溶于水,应该采用排水法收集,故 D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的制取、气体的收集、过滤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基本实验操作,明确操作规范性及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易错 选项是 B. 12.在一个 1L的容器中,加入 2molA和 1molB,发生下述反应: 2A( g) +B( g) ⇌3C( g)+D( s).平衡时, C的浓度为 .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 C的浓度仍是 ,下列组合能达到的是( ) A. 6molC+xmolD( x> ) B. 1molA+++xmolD( x> ) C. 3molA++x molD( x≥0 ) D. 1molA++3molC+xmolD( x> 0) 【考点】等效平衡. 【分析】恒温恒容下,不同途径达到平衡后, C的浓度仍为 ,说明与原平衡为等效平衡,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满足 n( A) =2mol, n( B) =1mol, n( C) =,据此解答. 【解答】解: A、开始加入 6molC+xmolD( x> ),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 n( A): n( B) =2: 1,但 C的物质的量浓度不能达到 ,应为原来的 2倍,所以与原平衡不定为等效平衡,故 A错误; B、开始加入 1molA+++xmolD( x> ),平衡时 C的浓度可以为 ,故 B正确; C、开始加入 3molA++x molD( x≥0 ),起始量为原来的 ,平衡时 C的浓度为,故 C错误; D、开始加入 1molA++3molC+xmolD( x> 0),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 3molA、平衡时 C的浓度为 ,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难度中等,构建平衡建立的途径是解题关键. 13.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S( g) +O2( g) =SO2( g) △H 1, S( s) +O2( g) =SO2( g) △H 2; △H 1> △H 2 B. C(石墨, s) =C(金刚石, s) △H=+,则:由石墨制取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NaOH( aq) +HCl( aq) =NaCl( aq) +H2O( l) △H= ﹣ .则含 20g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D. CaCO3( s) =CaO( s) +CO2( g) △H > 0, △s > 0,则:该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考点】反应热和焓 变.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固体硫变化为气态硫需要吸收热量; B.物质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 C.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物质的量与能量成正比; D.根据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是: △G=△H ﹣ T△S < 0; 【解答】解: A.固体硫变化为气态硫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固体硫燃烧放出的热量少,但 △H 1< △H 2 故 B正确; B.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金刚石是吸热反应,说明石墨的能量低于金刚石的能量,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 B错误; C.由 NaOH( aq) +HCl( aq) =NaCl( aq) +H2O( l) △H= ﹣ 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所以含 20g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故 C错误; D.该反应的 △H > 0, △S > 0, △G=△H ﹣ T△S 在低温下大于零,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运用,物质的稳定性与能量的关系、反应自发性的判断,难度不大,根据课本知识即可完成. 14.可逆反应 A( g) +3B( g) ⇌2C( g) △H= ﹣ QkJ/mol( Q> 0).有甲、乙两个容积相同且不变的密闭容器 ,向甲容器中加入 1molA和 3molB,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kJ;在相同条件下,向乙容器中加入 2molC达到平衡后吸收热量为 Q2kJ,已知 Q1=3Q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中反应达到平衡时, Q1=Q B.达到平衡后,甲中 C的体积分数比乙大 C.达到平衡后,再向乙中加入 、 、 ,平衡向生成 C的方向移动 D.乙中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 g) ⇌A( g) +3B( g) △H=+Q 2kJ/mol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 析】 A.可逆反应不能完全反应,甲参加反应的 A小于 1mol; B.甲容器中开始加入 1molA的和 3molB与乙容器中开始加入 2mol C为完全等效平衡,平衡时同种物质的含量相同; C.甲容器中开始加入 1molA的和 3molB与乙容器中开始加入 2mol C为完全等效平衡,平衡时相同组分的物质的量相等,设甲中平衡时 C为 xmol,则乙中反应的 C为( 2﹣ x) mol,由于 Q2=3Q1,则( 2﹣ x) mol=3xmol,解得 x=,则平衡体系中 A为 、 B为 、 C为 1mol,再向乙中加入 、 、 ,等效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D.可逆反应不能完全反应, 2molC分解吸收的热量大于 Q2kJ. 【解答】解: A.可逆反应不能完全反应,甲参加反应的 A小于 1mol,故甲中反应达到平衡时 Q1< Q,故 A错误; B.甲容器中开始加入 1molA的和 3molB与乙容器中开始加入 2mol C为完全等效平衡,平衡时同种物质的含量相同,则 C的体积分数相等,故 B正确; C.甲容器中开始加入 1molA的和 3molB与乙容器中开始加入 2mol C为完全等效平衡,平衡时相同组分 的物质的量相等,设甲中平衡时 C为 xmol,则乙中反应的 C为( 2﹣ x) mol,由于 Q2=3Q1,则( 2﹣ x) mol=3xmol,解得 x=,则平衡体系中 A为 、 B为 、 C为 1mol,再向乙中加入 、 、 ,等效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生成 C的方向移动,故 C正确; D.可逆反应不能完全反应, 2molC分解吸收的热量大于 Q2kJ,乙中热化学方程式为: 2C( g)⇌A( g) +3B( g) △H=+QkJ/mol ,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平衡建立、可逆反应特征等,题目难度中等,关键是等效平衡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已知: Fe2O3( s) + C( s) = CO2( g) +2Fe( s) △H=+•mol ﹣ 1 C( s) +O2( g) =CO2( g) △H= ﹣ •mol﹣ 1 则 2Fe( s) + O2( g) =Fe2O3( s)的 △H 是( ) A.﹣ •mol﹣ B.﹣ •mol﹣ 1 C.﹣ •mol﹣ 1 D.﹣ •mol﹣ 1 【考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专题】压轴题;计算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根据盖斯定律由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乘以相应的数值进行加减,来构造目标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也乘以相应的数值进行加减,据此判断. 【解答】解:已知:( 1) Fe2O3( s) + C( s) = CO2( g) +2Fe( s) △H=+•mol ﹣ 1 ( 2) C( s) +O2( g) =CO2( g) △H= ﹣ •mol﹣ 1 由盖斯定律( 2) ﹣( 1),得: 2Fe( s) + O2( g) =Fe2O3( s) △ H=(﹣ •mol﹣ 1) ﹣ •mol﹣ 1 即 2Fe( s) + O2(。湖南省20xx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相关推荐
? A. Teenagers can‘t live through a day without fantastic electronic gadgets. B. Teenagers can hardly live happily without electronic gadgets. C. Teenagers‘ life is full of expensive electronic
公差为 b;等比数列 }{nb 的首项为 b,公比为a,其中 a, Nb ,且 32211 ababa . ( 1)求 a的值; ( 2)若对于 任意 Nn ,总存在 Nm ,使 nm ba 3 ,求 b的值; ( 3)在( 2)中,记 }{nc 是所有 }{na 中满足 nm ba 3 , Nm 的项从小到大依次组成的数列,又记 nS 为 }{nc 的前
,可知其元素种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判定其得失电子的程度易或难.【解答】解:由题意,知某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则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2,此原子为镁原子,属于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故答为:12;2;失去【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
开这里。 “ 我得走了, ” 他对那个男子说, “ 我希望你的朋 友很快就会到来。 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 “ 不会的。 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 “ 再见,先生。 ” 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 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
导线中通以恒定的电流,线圈左右平移 C.长直导线中通以恒定的电流,线圈上下平移 D.长直导线中通以恒定的电流,线圈绕 ad 边转动 二、填空题 13.在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描绘等势线的实验中,对下列所给器材应该选用的是 (用器材前的字母表示 ) A. 6V的交流电源 B. 6V的直流电源 C. 100V的直流电源 D.量程为 05V,零刻度在刻度盘中央的电压表 E.量程为 0— 300μ A
在山坡的 A 处测得 ∠ DAC= 15176。 , 沿山坡前进 50 m到达 B 处 , 又测得 ∠ DBC= 45176。 ,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 cos θ = __ 3- 1__. 【解析】 ∵∠ DAC= 15176。 , ∠ DBC= 45176。 , ∴∠ ADB= 30176。 , 在 △ ABD 中 , 由正弦定理得 ABsin∠ ADB= BDsin∠ BAD, 即 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