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内容摘要:
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旱涝灾害。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167。 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 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以秦岭 — 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 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中国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中国最大湖是: 湖。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 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 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上游:源头 —— 宜昌;中游:宜昌 —— 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 —— 注入海口。 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因通航里程长、货运量大被誉为“ ”。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 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海、四川等 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 5464千米。 上游:源头 —— 河口;中游:河口 —— 旧孟津;下游:旧孟津 —— 注入海口。 因从中游的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段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 地上河 ”。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167。 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 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 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167。 中国的土地资源 *6月 25日 世界土地日 *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 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 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
相关推荐
人口大省 盐碱地的治理 盐碱地的治理是华北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任务。 改良后的盐碱地 1. 河南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干旱与洪涝 C.沙尘暴 D.寒潮 2.下列省区中有较多盐碱地的是( ) A.广东省 B.福建省 C.浙江省 D.河南省 ( ) A.京广线
盆地 岷 江 长江中下游平原 沱沱河 长江中下游平原 P4648 P21 (书 P46图 ) (书 P46图 ) (第一大河 ) (千米) 6000 5000 4000 3000 2020 1000 0 0 1000 2020 3000 4
C.新和台 D.内蒙古和琼 【 解析 】 选 A。 我国纬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简称黑,纬度最低的省级行政区是海南省,简称琼。 7.( 2020 湖南常德)家住台湾金门岛的李刚在日记中写到:“ „„10 点,表弟乘坐的‘闽客 125号’油轮起航离开金门,返回大陆了”这艘油轮注册的省份是( ) D 海南省 【 解析 】 选 B。 广东省简称粤,福建省简称闽,江苏省简称苏,海南省简称琼。 8
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鸦片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培养和选拔近代人才的要求。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学堂逐渐多起来。 清政府迫于形势于 1904年公布“癸卯学制”,开始由国家正式颁布实施近代学制,开始确立学校制度,使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科举制度的废除 点击画面 播放视频 隋朝 起源 唐朝 完备 宋朝 改革时期 明朝 鼎盛时期 清代
京师大学堂讲义 毕业文凭样张 1917年出任北大校 长。 他采取“兼容并包” 的方针,使北大很快形 成学术研究和思想自由 的新风尚。 蔡元培 ( 1868~ 1940年) 陶行知 ( 1891~ 1946年) 创办晓庄师范 学校,提出生活教 育理论。 他主张生 活即教育,社会即 学校,教、学、做 合一。 徐特立 ( 1877~ 1968年) 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教育家。 提倡 平民教育
宋庆龄、张澜、林伯渠 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台上。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 一届 “ 人大 ” 通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参与了起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 的工作。 1954年 6月 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