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内容摘要:

现这些段落和瞬间,并为这些段落和瞬间找到合适的心灵形式,使之缝合到一个大的精神气场之中,是历史文化散文作者急需共同解决的难题。 ③ 历史是什么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 历史是知识和材料,是铁的事实,所以他们有理由寻求历史的正解;而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也像历史学家那样试图以史料说话、并求历史的正解的话,那除了 留下一堆漏洞和笑柄 之外 ,我想不会有其他的收获。 ④ 因此,我认为,历史的力量,对于散文作者来说,恰恰是以非历史的方式达到的;它不是为了寻求历史的正解,而是为了接通历史中秘密的心灵通道。 可是,当下的文化散文作者在进入历史的时候,往往表露出一种试图纠正历史的文化态度,他们的行文中,似乎总是在辨白,在澄清,在告诉读者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而恰恰忘记了他们手中那些有限的材料,并不 足以做这样正统的事情。 结果,多数的历史文化散文,都落到了整体主义和社会公论的旧话语制度中,它无非是专注于王朝、权力、知识分子、气节、人格、忠诚与反抗、悲情与沧桑之类,并无多少新鲜的发现。 ⑤ 这样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休矣 !散文是个人的,独立的,它最怕落入整体主义和社会公论之中。 可困境恰恰就在这里,当历史在为散文作者提供有力的支援的同时,也为他们设下了陷阱:由于历史的阴影过于强大,作家往往无法挣脱它的圈套和逻辑,最终只好臣服于它。 在最需要作家发表史识,最需要作家表现出人性的洞察力的时候,作家的身影却淹没在历史那阔 大的阴影里,这与文学所需要的独立和创造的品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我以为只有历史文化散文作者的写作不是受制于历史 (更不是简单地转述历史 ),而是以非历史的方式来面对历史本身,他的写作才会贯彻出真正有价值的个人眼光和精神敏感。 ⑥ 如果说,历史研究主要是材料发现,那么,散文写作则应该是一种精神发现;这种精神发现又往往是非历史的,是在野的、异质的、民间的 —— 只有它能有效地联结历史和作家之间的精神通道,也只有它能到达历史的人性深处。 ⑦ 因此,历史文化散文的困境,不在于作家们缺乏历史知识,而在于他们缺乏史识,缺乏深邃 的精神识见。 没有“史识”,作家就无法超越材料,获得洞见;没有“史识”,作家就不可能真正地与历史、文化发生精神对话,反而容易被史料所左右和蒙蔽。 16. 选出下列对“大话语模式”的内 涵 解说正确的一项( 3 分) A. 散文 大规模地涉足历史的后花园,以余秋雨、王充闾、卞毓方等的散文为模式。 B. 散文 追思旧文化旧人物, 作品 有 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比较大气的语言风格。 C. 散文作品 注重 诉诸史料的历史传奇和历史苦难的演义。 D. 散文作品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历史中的人性和精神碎片。 17.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 留下一堆漏洞和笑柄 ” 这句话 讽刺了 某些历史文化大散文作者越俎代庖,只能贻笑大方。 B. 这篇文章 不否认 文化大散文成就, 成就在于作品中有作者 自己的心灵和精神触角。 C. 本文批评了文化大散文作者“试图用史料说话并求历史的正确”的做法 , 落到了整体主义和社会公论的旧话语制度中。 D.文章认为文学需要的独立和创造的品质 , 文化散文作者的写作应该以非历史的方式来面对历史本身。 18. 联系全文, 概括 “ 不读文化大散文 ” 的理由。 (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作者认为,文化散文作者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面对历史来进行创作。 (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8 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 23 题。 ( 18 分)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① 北大因 为 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② 1916 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 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已当官仕途方便。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 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 一堂就是北京大学 —— 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 元培 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 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③ 1916 年 12 月 26 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 年 1月 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 那 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④ 蔡元培 1月 4 日到北大上任, 1 月 11 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 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 同 , 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 , 是他的新锐和毅力。 一旦下定决心 , 就一越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 独秀 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 独秀 习惯晚睡晚起 , 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⑤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 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 —— 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 , 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⑥ 引进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 元培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 蔡元培 决心以这八 个字来塑造北大. 这 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 在这种精神 指导 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 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 ,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⑦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 在蔡 元培 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 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 凡校中章 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⑧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 年 5 月 4 日。 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 , 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 出来。 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⑨ 1919年 5月 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 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 ⑩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 5月 7 日 被保释出狱。 而蔡元培却在 5 月 8 日向政府提出辞呈。 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1)1923 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 了 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 2020年第 5期,有删 改 ) 20. 下列不能表现 蔡元培任校长前 北大黑暗现实的一项是 ( 3 分) A. 官僚气与和衙门气浓厚, 校风腐败,道德沦丧。 B. 民国初年,学生大多数为贵族子弟。 C. 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政府的官僚 ,学生为以后做官而巴结他们。 D. 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 21.蔡元培采取了 一系列 措施来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