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光华全套教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让员工自动自发管理本事曾仕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后仍然是很可怜的。 人要对自己负责 人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责任,因此人最乐意顺从自己的决定。 企业目标,由企业自己决定;家庭发展方向,由家庭自己决定;成员的去留,忠诚与否,也都交由自己决定。 自己的决定,对个人而言,就是“自动”与“自主”。 合乎良心的自动、自主,才是人性的光辉,人性的尊严。 要部属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应该让部属自动、自主。 很多主管最糟糕的就是把员工当主 管来看,所以,好的主管应该站在员工的立场,应该降低自己的标准,要使自己的话,员工能听得懂,这个话才算数,而不是讲了半天他听不懂,这是不对的。 今天为了工作,为了研究就得进行分工,而分工以后,就要尊重这个领域内不同的人的接受程度,现在每个领域总会制造出很多专业名词,很多这个简写、那个缩写的东西,弄得很多人都不懂了。 人类沟通已经很困难了,现在还增加困难的障碍,增加沟通的障碍,这是不对的。 【案例】 中国人跟外国人讲一些他听不懂的话,他无所谓,因为他会问你在讲什么。 而中国人却很少问,中国人听不懂会装懂,因此中国人 是很可怕的民族。 外国人听不懂会问,你在讲什么,而中国人一问就会有人笑他,连这个也不懂。 如果问那些笑话人的人:你懂吗。 他会说我也不懂,你不懂那你笑他什么。 他会说我不笑,人家以为我不懂,我一笑大家就以为我懂了。 因为中国人有他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很多公司招聘时,都没有做到将心比心。 首先要让来应聘的人知道,他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待遇,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否则招聘时很热闹,过后却是一场空,就会令人十分尴尬。 所以,虽然絜矩之道只有四个字,其实它的内涵很丰富,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得到,因为在工 作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将心比心。 如果一家公司所有的人都准时下班,就表示这个公司的向心力不够强;如果一家公司到了下班的时候大家还不下班,若是出于勉强、出于强制的,这家公司也是很不正常的。 相反,如果下班时间到了,这家公司的员工出于自愿继续工作,直至工作告一段落才走,那么这家公司则是了不起的。 但员工为给公司作奉献,公司却一点没有回馈,我替你想,你没有替我想,这就不叫絜矩之道。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单位主管应该去照顾这些没有下班的员工,而员工能够无私的奉献,相互关心,相互扶持,这家公司就能良性的发展。 【案例】 宏基 公司当初为了照顾加班的员工,每天到了下午六点钟,总务人员就出来统计一下没有下班的人数,然后由公司供应便餐,但经过一段时间,领导发现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因为大家认为既然钱是公司出的,就应该买好一点,不应该买这么差的东西。 很多人看到公司出钱买便餐,便故意拖延下班时间,等拿到便餐就走,结果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于是公司领导想出办法,平时加班由部门主管掏腰包去买便餐,然后公司按月补助这些部门的主管,既不会让部门主管破费太多,又让他有照顾部属的一种表现,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人希望自主自动 M 理论认为“员工 如果关心工作,就会适时应变”。 员工如果真正关心工作,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负起全部的责任,于是员工就希望能够自主、自动,因为惟有如此,员工才能够负起全部的责任。 自主自动并不是不服从上级的命令,不遵照组织的规定,而是在上级的命令和组织的规定范围内,依据持经达变的精神,加以衡情论理。 合乎良心的自主自动,便是合理的应变,工作中应当力求无一事不合理。 中国人总是有明有暗,这是有道理的。 只要出发点是关怀员工,是照顾大家,是为公司好,明的暗的都无所谓。 明的有明的功能,暗的有暗的效益。 西方人所谓暗的,是指大家不知道的,而中国 人所谓的暗的是指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明的也是明的,暗的也是明的,只不过在运作方面,有很巧妙的配合。 在中国人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为自己所用时,一定要做一些调整,配合中国的风土人情,配合中国人的思想态度,这样才会有效,这也是一种调整。 为了达成这些共同的想法,采取不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叫做民族性。 任何事情都要守规矩却又不能死守规矩,这就是中庸之道。 【案例】 同样是吃东西,中国人是用筷子来吃东西,西方人用刀叉吃东西,而印度人直接用手抓东西吃。 结果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方式却是千变万化的。 有一件事情是中 国社会很常见的,叫做打小报告,这是禁止不了的,而真的完全禁止打小报告,其实也不见得好,因为很多沟通的渠道被堵住了。 主管把员工当成什么样的人看待,这叫做经营理念。 公司的经营理念既然是以人为本,那就不应该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因为人是利用资源的主体。 每一个员工都是公司中的一个主体,公司通过这些人来善用各种资源,这样才是正确的。 如果把人也当成一种资源,这就等于贬低了人的尊严。 在中国人把西方的管理方式引进来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有很多本土的根深蒂固的想法不要随意地丢弃,否则那些管理方式即使被引进来也会水土不服,会出现很多问题。 【案例】 公司不应该设立人力资源部,而是要设组织人员发展部,因为组织要发展,人员也要发展。 但组织人员发展部只是办业务的,不是管人的。 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他的位阶绝对没有老总那么高,他的视野也没有老总那么广,公司需要的那一种培训,他不能取代老总,这是非常重要的。 须知很多属于老总的工作是不可取代的。 最好由上级先做好榜样 上级的行为像风,部属受到启发,就会产生草一般顺风而摇摆的反应。 上司先具有至诚的爱心,关心、关怀、爱惜部属,部属心里自然有所感觉。 上司的感,如果是短暂的、一时的,那么部属也许就没 有什么反应。 上司若是能够持之以恒,做好榜样,那部属就会自然跟进,时间久了,部属就必然会有反应。 管理中不应该是部属先对上司好,以免鼓励大家奉承、拍马,成为小人。 而是应该上司先对部属好,表示关心、关怀、爱惜部属,布置一个安人的工作环境,大家和谐相处。 良好的感应,自然持久有效。 将心比心的意思,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找到两方面都很合适的东西,这才叫做管理。 管理就是配合,配合得好,管理就很好;配合得不好,管理就会失败。 【案例】 以前因为受香港的影响,司机开车经过收费站,停下来交了 10 块钱,然后听到工作人员说谢谢 合作,他就一肚子火:我给你钱,还跟你合作,你最好不收钱,少合作。 后来大家知道这样说不太好,于是都改了,收了钱后,他会说祝你一路顺风,一路好走,这才会让人很愉快。 【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讲 絜矩之道的内涵(上) 【本讲重点】 絜是审度的意思 矩是法则规矩 自由有一定范围 守规矩自动自主 人人守分有规矩 个个享有大自由 自由是有范围的,并不可以为所欲为,毫无限制。 只有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可以享有最大的自由。 任何一个问题,开宗明义解释其定义是不合理的,尤其人们对一件事情还没有太多概念的时候,就得到这个概念的定义,他的思想很可能会被套住,中国人很少轻易下定义,是为了尊重受教者的权益,这就是中西方做学问的不同之处。 西方的学者很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别人身上,认为自己有学术权威,而中国人则不会这样做。 【案例】 接受一个问题、一件事物,首先应当自己去 慢慢体会、慢慢感觉,得到自己的答案。 如果经过思考还是摸不太准,这个时候可以听听别人的意见,因为他自己心里已经有底了,再来听别人的意见,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 不像刚开始时就被强迫接受别人的意见,好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是错误的。 絜 是审度的意思 絜是审度、仔细考量的意思。 人要自由,就必须自己审慎度量,不要侵犯别人的自由。 只有人人都审慎考量自由的尺度,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自己才能够享有自由。 但是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只有审度的自由,只要做好自身该做的事,人人才可能享有自由。 “絜”就是审度,对中国人而言最 难的就是这个度,而这个度就是指度量衡。 这个度需要人们自己去评估,去拿捏,而不是统一的规定,因为每个人的定位不一样,每个人的分量不相同,每个人的智商不一样,每个人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案例】 外国人经常批评中国的法律不够周严,当他们讲到中国的投资环境时,第一个就是法律不周严。 而国有企业的老总的回答却是,中国的法令太多了,把国企管得太死,根本动弹不了。 民营企业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尺度,没有什么规矩,可是国有企业却觉得规矩太多,根本没有办法做事情。 矩是法则规矩 矩表示法则,也就是规矩。 人如果不守规矩,也就不应 该享有自由。 同样,不守规矩的员工就不应该享有自由。 法则、规矩、办法、规定,就是用来约束这些不守本分的员工,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人都合理地遵照法则规矩。 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制度,没有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可见中国人非常重视制度。 中国的制度很周密、很完整,几乎每一个公司都会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但是中国人也确实过分地制定了一些制度,以致于这些制度失去了效果。 规矩是一个人工作的基础,不了解规矩的人,就根本无法正确的工作,但制度又不应该定得过分周严,否则就会无 法变通。 【案例】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早会定制度,而且把制度定得最严密的民族。 早在周朝的时候,我国就出了一个周公,周公是很会定制度的,所以使得孔子对他很尊敬。 外国的文字定出来的法令规章是死的,但是用汉字定制度,不管怎样定它都是活的。 中国字、中国话、中国人,在外文中用一个词就可以翻译,而用汉字定契约,实际等于没有定,因为十个人看,就会得出十种不同的解释。 【案例】 若问开车的人遇红灯能不能右转弯,无论问多少人,他们的答案都是很奇怪的,他们说要看有没有警察。 这就是中国人,因为他懂得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法律为 本。 看到红灯拐过去,警察就把你抓去了;看到红灯不拐,后面的司机就会按喇叭。 中国人就是这么麻烦,同样的交通规则,在西方是一清二楚的,在中国永远是含含糊糊的。 中国的文字是活的,是有意义的,而西方的文字是死的,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中国的文字不是很科学,但却相当艺术,中国的文字中有很多是被扭曲的,就好像中国的道理,有很多是被扭曲的一样。 第六讲 絜矩之道的内涵(下) 自由有一定范围 任何一个人都喜爱自由、自主,但人必须守规矩、重纪律,不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对于公司的员工来说,规矩、规定、法则、制度,都有其自 由的范围。 组织成员只有在组织规定和上级命令的范围内才有自动、自主的自由。 制度化是絜矩之道的起点,在制度内的自由,才合乎絜矩之道的要求。 中国有制度,但是不可能严密,因为这需要保留相当的弹性。 否则的话,制度就会把一个人从头到尾困得很死,使他动弹不得,最终变成一个包袱。 中国人之所以对传统有相当的抗拒,就是因为很多人把它阐述得过于死板,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规矩要有一定弹性,若没有弹性就无法执行。 【案例】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如何解释。 意思很清楚,第一个是天下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人;第二个只要是人就一定会犯错。 所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是告诉我们父母统统会犯错,我们只不过是他们的子女。 中国人没有那么简单,不要从字面上去解释。 否则的话,就永远不了解什么是中国人自己的道理。 有的公司的规定非常清楚,上班时间不能看书报杂志。 上班就要专心工作,凡是上班时间看书报杂志的人,一律罚人民币 300 元。 规定很清楚很严格,可是谁能执行呢。 当主管当领导的,自己的下属有一个人上班公开在那里看书报、看杂志,就去把他抓过来,照章处理,就罚他 300 元,这样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而且很可能是最差的领导。 首先上司就会说,做人不要肚量太小,你大概是看到 他平常表现很好,所以抓到机会就整他,没有必要。 往往照章行事,却经常被上级认为是在趁机整人,危险更大。 守规矩自动自主 守分、守规矩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员工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守分、守规矩的员工,才有自动、自主的自由,这才合乎安人的要求。 乱七八糟、毫无节制的自动、自主,危险性极大,在企业的管理中应该极力加以避免。 员工良好的素质首先要从守规矩做起,再学习权宜应变,这样才有将心比心的可能。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两者要兼顾,缺一不可。 在管理过程中,上下级之间一定要注意沟通,下级要懂得向上级告知请示,征求上级的意 见,否则在工作中就容易出现偏差。 须知有规矩才能够成方圆,但是规矩又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如果规矩没有弹性,就不算是规矩了。 【案例】 有一个董事长,他的孩子当总经理。 某一个星期天,他的孩子带着爱人、小孩一家三口,穿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来跟董事长请安并说道:董事长,今天又是星期天,又难得没有事,我平常也没有机会带他们出去走走,今天我们准备好了,要去郊游一下。 结果董事长把脸一板:你为什么不早说。 我根本不知道你今天有这个计划。 所以,我昨天下午已经跟德国的供应商谈好了,今天十点钟你们两个见面,如果你早告诉我要出去玩 ,我根本就不会同意他。 这个董事长没有错,而这个总经理却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就是下级对上级不能告知,没能请示。 如果他事先告知董事长,他准备出去玩,结果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在北欧,许多人家经常会升国旗,所以给外人的感觉是北欧人很爱国,国旗还升在家里面,其实并非如此。 在北欧,两家之间离得好远,陌生人经过的时候,看到那边有一户人家,想去要口水喝或者去那边歇一歇,好不容易开车过去一看,里面没有人。 所以北欧人就有一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