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xx-20xx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内容摘要:

史处)。 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 6分) 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 5分) (三 )理解性默写( 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6分) ( 1)《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乘车回娘家的情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 《 离骚 》中 用 反问 句 表明 屈原 即 使受 挫 也不 会改 变 自己 志 向的 两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阅读 下面的文本,完成( 1) ( 4)题 “ 红学泰斗 ” 周汝昌 2020年 5月 31日凌晨, 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 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 年,周汝昌降生。 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 然而,真正使他步上 “ 研红 ” 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 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 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 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 60来年的 “ 红楼 ” 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 痴迷到什么程度。 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 一清二楚。 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 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 10年, “ 十年辛苦不寻常 ” ;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 60年。 有两句诗为证: “ 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 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 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 “ 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 ;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 50余载潜心努力、对 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 要知道 ,周汝昌先生继 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 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 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 “ 曹、贾互证 ” 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 曹学 ” ,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 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 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 “ 红学 ” 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 “ 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 ,这年周汝昌 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 “ 解味道人 ” ,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 梁归智用 “ 痴人 ” 和 “ 赤子 ” 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 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 ,坚守不渝 ,穷追不弃。 “ 我喜欢 ‘ 国货 ’, 喜欢民族风俗。 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 „„ 对这些方面 ,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 ,甚至冥顽不化。 不了解这一切 ,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 ,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 ,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 ,也不怨尤。 ” 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 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 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 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 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 ——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相关链接】 ① 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 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 40 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 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 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 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 “ 横逸飞动、作草如真 ” 的周体 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② 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 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