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减值与累计折旧(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 免费资源共享 ) 第 6 页 共 13 页 《企业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第 17 条规定: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帐的土地。 ”而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则在第 27 条明确规定: “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 (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 (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 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时; (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同时,《企业会计制度》第 59 条还规定了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 (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 固定资产; (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3)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4)已遭毁损,以致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5)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两者的核算时间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 本或费用,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在并无证据表明减值已发生的情况下,一般不必作帐务处理,因此不同会计期间的减值损失与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系统的联系。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两者的计提方法不同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 免费资源共享 ) 第 7 页 共 13 页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除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可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外,一般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 随意调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象折旧那样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法,它主要是于期末通过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帐面价值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两者的计提基数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是以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并在预计使用寿命的折旧年限内计提折旧的。 固定资产如果已计提了减值准备,则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 (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则应当按照 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帐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 应当注意的是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可见,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等都是事先确定好的,属于带有一定主观性的会计估算。 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帐面价值而言的,在期末时按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熟低的原则来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而可收回金额是依据核算日前后的相关信息确定的,不可事先确定。 可见,相对折旧而言,固定资产减值这种估算是事后的, 客观一些,不同时间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两者的纳税影响不同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 22 条规定,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可以在税前扣除,不过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虽然会计上按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允许提取折旧,但由于企业没有支付任何代价,所以在企业所得税上也就不能扣除任何折旧费用。 新《企业会计制度》在原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按照谨慎性原则,结合国际惯例,又新增了包括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内的四项减值准备。 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早就明确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 免费资源共享 ) 第 8 页 共 13 页 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风险准备基金 (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 )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都不得扣除。 这就表明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在税收法规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