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李时珍内容摘要:
载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搞清形态相似的苹、水萍、萍逢草,曾到家门口的雨湖,还到较远的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进行采集,耐心观察比较,终于纠正了本草书上的长期混乱。 •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 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 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 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 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 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 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 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 名字的由来 • 关于 《 本草纲目 》 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公元 1578年,年龄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 本草纲目 》 ,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 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 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 《 通鉴纲目 》 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 “ 本草纲目 ” 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 “ 对,就叫《 本草纲目 》 吧 !”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 《 通鉴纲目 》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 “ 以纲挈目 ” 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 《 本草纲目 》 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 《 本草纲目 》 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 本草纲目 》 的出版问题, 70多岁的李时珍,从 武昌 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 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倒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 《 本草纲目 》 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 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 《 本草纲目 》 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 这年( 1593年),他刚满 76岁。 • 不久,明朝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 《 本草纲目 》 献给朝廷。 朝廷批了 “ 书留览、礼部知道 ” 七个字,就把 《 本草纲。20xx年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李时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