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高考地理必修教材复习梳理及考前指导内容摘要:

主要分布: 美 、 澳 、 阿根廷 、 新西兰等国 主要产品: 牛肉 、 羊毛 生产规模大 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 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 , 草类茂盛 , 草质优良 区位条件: 地广人稀 , 土地租金低 人口稠密 , 劳动力丰富 交通便利 ( 距海港近 )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分布: 美五大湖 、 西欧 、 中欧 、 澳 、 新 主要作物: 牛奶及其制品等 商品率高 主要特点: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集约化程度高 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气候温凉潮湿 , 适宜多汁牧草成长 人口城市众多 , 市场广阔 区位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 先进的科技 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从自然、人文和技术等方面 全面分析 ,如简述东北商品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对比分析 ,找出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因素,如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农业生产的条件的异同。 优势分析 ,在同类活动中具有的优势条件,如分析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主导因素分析 ,指在众多区位要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人教版活动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环境问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GIS的概念和功能 是一种以 采集 、 存储 、 管理 、 分析和 描述 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 的 空间信息系统。 GIS不仅可以 存储、管理数据 , 还可以 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 , 并具有强大的 空间查询 、 分析 、 模拟 、 统计 和 预测 等功能。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嘉兴电子地图是您旅游出行办事,查找宾馆酒店,旅行社,交通,餐饮娱乐信息等的实用工具。 嘉兴地理位置、社区、商场、市场、景点、企业等信息尽在其中。 GIS的组成 GIS的工作过程 数据输入、存储 数据操作、分析 地理信息输出 可视化表达(地图、三维视图、多媒体等) 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GIS的应用 应用领域: GIS与城市管理: ( 1)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的设计、工程选址、城市管理、辅助决策; ( 2)基础设施管理:工程设计、应急抢修、日常维护; ( 3)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控和管理; ( 4)生态环境管理: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评价、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分析、环保设施的管理。 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公安、水利、公共设施、商业金融等 GIS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应 用 道路交 通管理 道路规划 道路建设 道路管理 道路的通行状况,定位事故点, 提供交通疏散的方案 最佳路径分析、最小造价分析 工程进度、工程质量 路况信息、道路养护 用于分析城市现状,进行有效管理,实施未来规划。 ( Layer 1:背景图层; Layer 2:流域图层; Layer 3:河流图层; Layer 4:电站图层) Remote sensing知识结构 一、 RS概述 RS原理与概念,组成与工作流程,优点,发展历程与分类; 近地、航空和航天遥感的对比。 二、 RS应用 资源普查,灾害监测等。 地物在不断地吸收 、 发射和反射电磁波 ,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遥感 根据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的原理 , 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 , 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 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 , 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即 “ 遥远的感知 ”。 一、 RS概述 ——原理与概念 遥感卫星 树木 水体 草丛 裸露的地表 路面 建筑物 一、 RS概述 ——原理与概念 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一、 RS概述 ——组成与工作流程 监测范围大,能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进行动态监测。 一、 RS概述 ——优点 一、 RS概述 ——分类 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可分为: 按传感器是否主动向地物发送电磁波分: 按电磁波的波谱范围分: 按遥感应用领域或专题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主动式遥感与被动式遥感 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农业遥感等。 地物反射波谱特征 —地物判读的基本依据 不同地物在同一波段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也不同,由此导致其波谱特征不同,根据地物波谱曲线就可以区分和识别地表物体。 二、 RS应用 遥感为植物健康状况把脉 A、在卫星图像上,怎样通过颜色差异判定植物的生长状况。 B、根据植物健康状况在发射波谱中变化的原理,遥感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健康的植物被往往呈鲜红色,长势比较弱的植被颜色比较浅,由此可判定植物的生长状况。 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水体污染、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监测灾害、普查资源等。 二、 RS应用 ——资源普查 中关村某高科技企业在建厂房时,要使用某高技术材料(质轻,防晒)作房顶,但施工方为获取高额利润,有些部分偷偷使用了一般材料,在外观上完全看不出差异,企业被蒙在鼓里。 一年后,北京某遥感专业的实习生在判度中关村遥感图像时,偶然发现这家企业厂房的房顶材料不同,于是向企业了解情况,由此企业找到施工方,施工方不得不给予赔偿。 A、环境监测:包括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将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饿日在 环境监测、灾害预警 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有助于灾害的预防、环境的治理有保护。 B、灾害监测:包括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 RS应用 ——灾害监测 巴格达黑白遥感图 二、 RS应用 ——灾害监测 彩红外遥感影像 真彩色遥感影像 大气监测和天气预报 世界各地晚上的灯光遥感影像 必修三是案例和实际运用 依靠区域地理为平台,地图为载体来考察 从形式上看,变以前的 “ 具体区域 ” 为基础,综合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命题思路,通过设定一个虚拟的,模拟的城市区域,省略了传统区域图区域定位和与之对应的区域地理背景性知识,降低了考试难度,这种模拟的区域图更能集中体现命题者的意图,也更能集中考查学生系统地理的基础知识。 启示:建模、抓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教学 针对区域地理而言: 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 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 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区域之间就有差异性 欠发达 区域 劳动力、自然资源 发达 区域 资金、信息、产品等 开放性 : 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 1)自然环境差异: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海拔高度 气候差异 地形 水文 资源与环境 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 2)人类的生产生活差异: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与城市、民居建筑、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等方面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山东卷)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图 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 13是 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 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1)说明 A支流的水文特征。 ( 6分) ( 2)说出 B、 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 6分) ( 3)指出图 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 10分) (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 ?(3分 ) 参考答案: (1)流量季节变化大 (汛期在夏季 );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 C支流: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 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 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第一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目的是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区域 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纵向比较 时间的视角 区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横向联系 空间的视角 北九州工业区的兴与衰 “北九州工业区”位于日本四大岛之一的九州岛的北端,其核心城市是北九州市。 20世纪初,利用附近 筑丰地区的煤炭资源、从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以及当地丰富的水资源 , 1901年建成了国营的“八幡制铁所”,并逐步建立了与钢铁工业密切相关的焦炭、耐火材料、铁加工等产业。 随后,食品加工业、机械加工组装、陶瓷业、煤炭化工等产业逐步在北九州地区聚集,形成了日本最早的工业区。 二战以后, 在政府扶持下,“北九州工业区”的生产超过了战前的最高峰,成为日本生产“重厚长大”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基地。 就在发展的高峰期,“北九州工业区”潜在的 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当时与新中国没有建交,无法再从距离北九州较近的中国进口铁矿石,而本地的资源已开采殆尽,日本转向澳大利亚和美国进口铁矿石,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铁矿石改从其他地区卸船;第二,日本的能源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利用本国的煤炭资源转向利用国际市场价格便宜的、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使北九州的煤炭业受到了重创。 20世纪 90年代,政府提出了“北九州市复兴构想”,充分利用北九州山环水抱的 优越地理条件,恢复被污染的自然环境,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的居住创造良好的环境;完善和优化既有的交通设施,形成先进的海陆空立体运输网络。 促进新兴产业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