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竞赛题内容摘要:
过( )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1这文段选自课文。 ( 1 分) 1在文段 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 1 分) 1在文段中无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 3 分) 1写出这段话的意思: ( 2分) 1仿写句子( 3 分) ⑪我看过 的电影,听过 的歌曲,却从没听到过这样动人的故事。 ⑫教室里真静啊,。 ⑬今晚的月亮真圆啊,。 ㈡阅读课文片段 ,回答问题( 11 分) 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 ,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 ”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1用 “疾驰 ”造句。 ( 2分) 1请用 “||”线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 ( 1 分) 作者是在 观察“岭”的 ,“看不完”是因为 ;“看不厌” 是因为。 ( 3 分) 2这段话主要写大兴安岭的 ,是与 比较而叙述,写了三点意思:第一写 多;第二写 多;第三写 多。 这里的“岭”的特点是。 ( 3 分) 2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 2 分) ㈢ 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 10分) 爸爸的话说得对 我有一个坏习惯,做完作业从不检查,马虎了事,因此常出差错。 有一次,写完语文作业,我把本子一推,就要出去玩。 爸爸问我:“作业检查过了吗。 ”我漫不经心的回答:“不用检查,保证没错。 ”爸爸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说:“不要那么自信,得分 评卷人 慎重点好,学习不能有一点马虎。 ” 听了爸爸的话,我不大高兴。 这时妹妹挤眉弄眼地走过来,从桌子上拿过我的本子插嘴道:“我看看„„”话没说完,她就叫了起来:“哎呀。 ”接着又是一 阵咯咯的笑声。 看着妹妹的样子,我急忙跑过去问:“怎么啦。 怎么啦。 ”妹妹笑得前俯后仰,差一点把我的本子给撕了。 我一把抢过本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竞赛题
相关推荐
述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根据课文内容 填空( 4+6) (10 分 ) 1. 把句子补充完整。 (1)利于国者爱之,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 _____朝 _______写的
康,走四方 „„ (奥康皮鞋) 你能尝试自己设计一个广告词吗。 试试看,你一定很棒。 商品名称: 广告创意词: 某人外出做生意,给父母写了这样一封信: “ 儿的生活好痛苦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 ”。 父母接到信后,用了不同的 标点符号来停顿,结果一个笑一个哭。 读了后笑了,是因为这么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后哭了
”爸爸离开家乡时,他的朋友这样安慰他。 ( 3) 坐上小船顺江东下,两岸山峰叠嶂,猿声不断,真如李白诗中所写的那样: “ ,。 ,。 ”。 ( 1)《广玉兰》中写花开的各种形态的语句。 ( 2) 阿炳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拉《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 3) 阿炳要用琴声告诉人们什么
们看是极险极窄 的地方。 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倒退。 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这段话选自课文。 1% 2.在括号里写出词语。 2%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 倒退( ) 忙( ) 4.这段话的中心句是。 2% 5.用“ —— ”划出文中不直接船驶得快,但又能表达船行得快的句子。 1% 6.用“/”给这段话分两层,并写出层意。 6%
)机器 一匹( ) 一间( ) 2.漂亮的( ) 宽阔的( ) 金色的( ) 优美的( ) 3. ( )的月亮 ( )的杨树 ( )的家乡 ( )的身体 五.用线连字,再写下来。 小 校 —— ( )( ) 学 鸡 —— ( 小 )( 鸡 ) 龙 王 —— ( )( ) 尾 江 —— ( )( ) 长 巴 —— ( )( ) 六.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1. 公鸡
3 分) ( 1)莫等闲, ,空悲切。 ( 2)萧萧梧叶送寒声,。 (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默写《题西林壁》( 4 分) 题西林壁 朗读知识填空。 ( 7 分) ( 1)、用“ /”标出诗句的朗读节拍。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2)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