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内容摘要:

020 年翻一番 ②工业化基本实现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④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它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实质上是进 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据此 ,从下图可以推断出 ( ) 第Ⅱ卷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1. 材料一 2020 年 1 月 13 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再推出一批简政放权改革措施 ,让市场活力更大释放。 确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 ,使更多创新型企业得到政策支持。 会议指出 ,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 ,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是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举措。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提高政府效能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分析我国政府简政放权的经济意义。 ( 8 分) 年是 “十二五规划 ”收官之年 ,我国于 2020 年下半年到 2020 年三月份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围绕 “十三五规划 ”的出台 ,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职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显示 ,“十三五 ”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位列其中。 这是生态文明首次进入 “五年规划 ”之中 ,这也成为本次五中全会的一大热点。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推进公众参与 ,理性维护环境权益。 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鼓励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 ,推行生态破坏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 鼓励公民通过环境信访、行政调解、寻求司法救济等方式理性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 觉树立生态公民的意识 ,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争取早日进入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 ——生态文明社会。 结合材料提供的背景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依照要求 ,填写下表空格内容。 ( 10分) 33. 30 多年改革开放 ,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巨大进步 ,工业化水平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但随之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环境污染 “拐点 ”由专家研究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期冀。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必须调动各方力量齐心协力 ,共同治理环境污染。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许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变化 注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居民环境质量需求升级等是降低环境污染的重具体部门 应该怎样做 为什么这样做 中国共产党 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 ,明确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 ① 国务院 根据党中央的建议 , 国务院成立十三五规划纲要起草组 , 开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形成规划纲要草案 ② 全国人大 ③ ④ 全国政协 ⑤ 人民政协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 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要因素。 (1)请你描述上图中蕴涵的经济信息。 并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道理 ,说明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对百姓期冀的 “拐点 ”尽快到来所起的积极作用。 ( 8 分) (2)请从不同的经济主体角度出发 ,为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献计献策。 ( 6 分) 2020年 9月 6日 ,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潘云鹤为组长的全国政协考察组来皖 ,就 “提升长江经济带开放型水平 ”进行考察。 潘云鹤在听取情况介绍和交流发言后指出 ,建设长江经济带 ,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安徽在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中 ,主动谋划对接 ,启动早、措施实 ,各项贯彻实施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 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为安徽在更高层面推进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作、提高发展水平提供了新的契机。 要领会好中央战略的核心意图 ,理解大局 ,把握大局 ,在大局下思考安徽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地位 ,研究谋划相关推进工作。 材料是如何体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 ? ( 8 分) 班级 姓名 座位号________ ______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三政治月考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 2 分,共计 60 分。 请用 2B 铅笔按高考要求方式填涂答案,否则无效) 二、主观题部分(共计 40 分,请将答案写在题号的相应位置) 31.( 8 分) 32.( 10 分) 33.( 1)( 8 分) ( 2)( 6 分) 34.( 8 分) 参考答案: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