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山东省济南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内容摘要:

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④ 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二、选择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6 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有雾霾骂市长 ”是地方民众的公共诉求,治理雾霾应该 大而化之 . . . . ,强调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都能尽一份力。 ② 人民币汇率风险、国内股债市场缺乏趋势性机会、美元升值,投资者希望资产配置全球化,工银瑞信全球美元债券 应运而生 . . . .。 ③ 从假手机、假移动电源、假移动硬盘到假欧元硬币,淘宝上的假货可谓 应有尽 . . .有 . ,也难怪大家都称之为 “万能的淘宝 ”。 ④ 人的善行要是这么自然而然,那就真是 从善如流 . . . . 了,但在道德学步的阶段,搞点 “吾日三省吾身 ”,还是极为必要的。 ⑤ 50 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 纷至沓来 . . . . ,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 ⑥ 陈老先生长期致力于国内民俗学研究,如今他已 80 岁高龄,还 亲临一线调查研究, 苦心孤诣 . . . . ,这种精神令人感佩。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①④⑥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 等方面筛选词语. 【解答】 ① 不合语境, “大而化之 ”原意就是使美德充分表现出来,并达到融化贯通的境界,现在通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此处用来形容 “对雾霾的治理 ”不合语境; ② 正确, “应运而生 ”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此处用来形容 “工银瑞信全球美元债券适应 时机而产生 ”符合语境; ③ 色彩不当, “应有尽有 ” 是个褒 义词,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此处指 “假手机、假移动电源、假移动硬盘到假欧元硬币,淘宝上的假货 ”褒贬不当; ④ 望文生义, “从善如流 ”指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此处用来形容 “人的善行 ”属于望文生义; ⑤ 正确, “纷至沓来 ”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此处用来形容 “50 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接连不断的到来 ”符合语境; ⑥ 正确, “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 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此处用来形容 “陈老先生长期致力于国内民俗学研究,如今他已 80 岁高龄,还亲临一线调查研究 ”符合语境;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②⑤⑥ ; 故选 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今,无论元宵佳节还是情人节,当热恋男女已经熟练掌握 了互赠鲜花与巧克力,不知还会否有人送给对方一首真挚动人的情诗。 B.同样是讲述历经磨难而成功的学霸故事,《爱乐之城》不像《爆裂鼓手》那样,看上去温情其实惨烈,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C.广大党员干部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和贫困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带 领大家从骨子里挖掉了 “穷根 ”,让井冈山率先脱贫. D.解决民生难点、聚焦发展重点,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 “高光时刻 ”,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关注,牵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分析】 此题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答】 A.成分残缺,缺宾语,在 “掌握 了互赠鲜花与巧克力 ”后面加 “的技巧 ”; B.表意不明, “看上去温情其实惨烈,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的主语不明,改成 “《爆裂鼓手》看上去温情其实惨烈,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 C.正确; D.搭配不当, “吸引﹣﹣﹣﹣﹣﹣关注 ”不能搭配,改成 “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 ”; 故选: C 【点评】 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 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② 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 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 ③ 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二、(共 9 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 “诗 ”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 •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 •孔子闲居》载孔子说: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 乐亦至焉。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 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有了 “诗 ”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 “歌 ”向 “诗 ”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 “歌 ”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 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 “文学 ”。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这一性质,除决定 “诗 ”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 “诗 ”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 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 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 “诗 ”,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 “音乐 +语言 ”这一形式。 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 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 式,诗也与歌不一样。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由于诗纳入了周代 “乐 ”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 1)下列有关先秦 “诗 ”与 “歌 ”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歌不同源。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 乐。 C. “歌 ”向 “诗 ”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 “诗 ”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 “音乐 +语言 ”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B.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论证了 “诗 ”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 C.通过与 “歌 ”的大量比较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 “诗 ”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更多的社会功能。 D.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歌 ”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 “诗 ”这种形式。 【分析】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 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解答】 ( 1) A 项 “起源 于原始宗教仪式的歌 ”于文无据,; C 项以偏概全,不光 是 “在形式上 ”,更重要的是 “在内容上 ”,原文第二段表述为 “原有的歌在内容和 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 D 项中 “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 的 ”是不准确的,最后一段表述为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故选 B. ( 2) C 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 因为原文第二段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 ”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 “诗 ”而不是 “歌 ”.故选 C. ( 3) C 项重点论述了 “诗 ”不对,本文第三段只是论述了二者的起源以及各自功能.故选 C. 答案: ( 1) B ( 2) C ( 3) C 【点评】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 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三、(共 12 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贞现初,太宗谓萧瑀曰: “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 „皆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工曰: „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 遣 . 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 ,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 有畏惧,知而寝默。 ”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 “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病人觉愈,弥须 将 . 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 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今天下安危,系 之 . 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 为 .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 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 过 . ,所以至于灭亡。 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 以 . 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书》云: „可爱非君。 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 “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 治 . 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 臣又闻古语云: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观古来帝王,骄矜 而 . 取败者,不可胜数。 朕恐怀骄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 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如此,庶几于时康道秦尔。 ” (唐 •吴兢《贞观政要 •卷一 •政体第二》)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弓虽刚劲而 遣 . 箭不直 遣:发射 B.病人觉愈,弥须 将 . 护 将:保养 C.既不见 过 . ,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 D.皆为居安忘危,处 治 . 忘乱 治:治理 ( 2)下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