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案例:微软垄断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窗系统捆绑销售的垄断指控。 也不再寻求暂停微软最新版本操作系统 Windows XP 的发布。 20xx 年 11 月 2 日,美联邦政府司法部与微软公司于宣布,反托拉斯官司已达成和解。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微软将执行一项限制其商业行为的规定,实施期为 5 年。 这些规定是:微软将向其他软件开发商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以利他们设计和“视窗”操作系统相容的软件。 禁止微软公司利用独家授权协议的方式,变相要求其他公司只能采用其产品。 由 3 名独立专家组成一个小组将进驻微 软,以确保协议得到彻底实施。 如果微软违反其中的任何条款,实施期限将延长 2年。 20xx 年 11 月 20 日,已经与美国司法部在反垄断案中达成和解协议的微软公司目前正在与原告就众多的民间集体反垄断诉讼达成和解,微软同意在未来 5 年的时间内向 14000多名美国最贫穷的学生无偿地赠送计算机和软件,这一举措将有助于解决大部分针对它提起的民间集体反垄断诉讼。 预计微软将为此付出 10 亿美元的代价。 20xx 年 12 月 10日, 在微软反垄断案中依然同微软纠缠不休的九个州近日向美国联邦法院提出一个补救方案,包括强迫微软提供一个不捆绑任何 应用的 Windows 版本并免费开放Inter Explorer Web 浏览器的源代码。 在向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提交的 40 页报告中,这九个州远远超越了 11 月初微软同美国司法部达成的和解条件。 参与反垄断案起诉的另外九个州已经接受了和解协议。 补救方案还要求微软在它的软件中增加对 Sun 的 Java编程语言的支持,微软还必须将 Windows 源代码授权给硬件厂商和第三方软件厂商。 以下是美国政府针对微软公司提出反垄断案诉讼以来的主要事件: 1994 年 4 月,微软竞争对手 Netscape使全球用户都可以通过其 Navigator 浏览器接入互联网。 同年 7 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 Windows 操作系上海财经大学干春晖教授 MBA 教学课堂讨论用案例: 微软垄断案 Page 6 of 12 统作为必备软件安装。 这一协议在 1995年获得美国地区法官托马斯 潘菲尔德 杰克逊的批准。 10月,微软公司开发名为 IE 的互联网浏览器。 1995 年 5 月,微软创始人比尔 盖茨对该公司的互联网战略进行了调整。 同年 11 月,微软推出 ,该软件据称性能比不上 Netscape 的 Navigator,但用户可以免费使用。 1997 年 10 月,微软将其浏览器与 Windows操作平 台进行捆绑出售,这使得美国司法部指控该公司违反了法官托马斯 潘菲尔德 杰克逊于 1995年批准的协议。 同年 12 月 11 日,杰克逊法官发布指令,要求微软停止将 Explorer浏览器与 Windows95或任何更新版本操作平台进行捆绑出售。 微软不服提出上诉。 1998 年 1 月,美国司法部针对微软的互联网业务战略展开调查。 同时 Netscape决定向用户免费提供 Navigator 浏览器。 5 月 18 日,司法部与美国 20 个州一起指控微软从事反竞争性商业行为。 6 月 23 日,上诉法庭宣布微软胜诉,承认该公司有权将其浏览器与 Windows 操作系统捆绑出售。 6 月 25 日, Windows98 与 Explorer 浏览器实现完全的融合。 10 月 19 日,杰克逊法官就微软从事反竞争性商业行为并违背了美国反垄断法一案开庭审理。 11 月 24 日,美国在线( AOL)收购Netscape 并与 Sun Microsystems结盟,杰克逊法官认为这一举动有可能对微软反垄断案产生影响。 1999 年 2 月 27 日,第一阶段的审理结束。 3月,微软与美国政府就庭外和解进行协商。 8 月10 日,诉讼双方向法庭提供所有相关证据。 11 月 5 日,杰克逊法官声称微软为遏制竞争利用其在操作系统 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11 月 20 日,杰克逊法官任命上诉法庭法官理察德 波斯纳( Richard Posner)就政府与微软间达成和解召开秘密会谈。 11 月 22 日,数百名加利福尼亚州用户指控微软在出售不同版本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时向他们收取了额外的费用。 20xx 年 1 月 13 日,比尔 盖茨辞去微软首席执行官一职,声称他将集中精力进行互联网软件的开发。 2 月 22日,杰克逊法官进一步听取案件辩论。 3 月 24 日,微软提交一份和解建议。 4 天后,杰克逊法官推迟了做出最终判决的时间,允许庭外和解继续进行。 4 月 1 日 ,波斯纳法官宣布美国政府与微软间的商谈未能达成最终协议,他的调解行动也宣告结束。 6 月,杰克逊法官对微软垄断案作出判决,下令将微软肢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 20xx 年 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 接手此案 ,并于 6 月 28 日 驳回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20xx 年 6 月作出的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但维持有关微软从事了违反反垄断法的反竞争商业行为的判决。 8 月 24 日 , 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将微软垄断案移交给联邦地方法院。 9月 6 日 , 美国司法部发表声明,决定不再以拆分方式来处罚微软公司,并拟撤销对微软将网络浏览器和视窗系统捆绑 销售的垄断指控。 11 月 2 日,美联邦政府司法部与微软公司于宣布,反托拉斯官司已达成和解。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微软将执行一项限制其商业行为的规定,实施期为 5年。 但是美国有九个州反对这项和解协议,所以明年 3月还将就此案举行听证会 审议和解协议是否符合公众利益。 3. 微软垄断的证据和美国的反垄断法 1999 年 10 月,处理微软垄断法案的美国地方法官杰克逊发表了“微软垄断明证”。 以下是杰克逊法官的报告节选: 滥用垄断特权。 法庭发现了 3项关于微软滥用垄断特权的明证。 首先,微软的 Windows操作系统已“大范围并稳 定地”应用在与因特网同时使用的个人电脑 PC 机上。 其次,微软是通过阻止其他软件供应商进入市场,以取得其市场垄断的地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微软的用户除了使用 Windows 操作系统外别无选择,因为微软阻止他们使用其他的操作系统。 对用户造成的损失。 微软滥用垄断特权“非常直接”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另外,微软对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不直接但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未来的电脑用户,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法则。 上海财经大学干春晖教授 MBA 教学课堂讨论用案例: 微软垄断案 Page 7 of 12 对其他厂商造成的损失。 微软的垄断行为已经表明,它还会利用其“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去损害其他电脑厂商, 因为这些厂商坚持寻求能加速市场竞争、以抵抗微软的核心产品 ——Windows 的新的操作系统。 与浏览器厂商 Netscape 之战。 微软在与浏览器厂商 Netscape 之战中已“取得大胜”。 它已将Netscape 从关键的原装设备制造厂商( OEM)的批发渠道中“赶走”。 说服美国在线( AOL)放弃使用 Netscape 浏览器,而使用微软的浏览器( IE)。 微软通过巨额花费,与美国在线达成协议,以剥夺用户使用浏览器的选择,造成用户不能使用 Netscape的浏览器( Navigator)进入美国在线网站。 为达到这个目的 ,微软同意美国在线免费使用其桌面设置系统,而微软开发这项系统花费了几亿美元。 此外,美国《时代周刊》根据联邦法官针对微软违反反托拉斯法法案所提出的事实判定报告,列出了微软董事长比尔 盖茨所犯下的“大罪状”: (1) 网景 1994年推出 Navigator 浏览软件,微软感到了威胁,于是在 1995年要求将该软件纳入 Windows 系统。 在遭到网景拒绝后,便极力阻碍网景新一代浏览器的研究,打压其市场,并将自己的 IE 浏览器捆绑进了 Windows 系统。 (2) Intel在 1995 年发展出一种新的软件规格技术 ,盖茨担心这种技术会危及 Windows 系统,便威胁 Intel说,要削弱对该公司个人计算机的支持, Intel马上停止了该项技术的研究。 (3) 苹果电脑选择 Navigator 为预设浏览器后,盖茨大表失望,并威胁将取消微软的 Mac Office软件。 后来苹果仍以微软的 IE 为预设浏览器。 (4) 多年来处于敌对状态的盖茨与美国在线负责人凯斯终于达成一项合作协议,但后者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微软从此对美国在线展开严密监视,以防该网站提供网景的软件。 (5) 康柏电脑原与美国在线达成协议,将 Windows 系统桌面上的微软网站图标换成美国在线网站的图标。 后来康柏在微软撤销 Windows系统授权的威胁下恢复了微软网站图标,而微软也降低了 Windows 系统价格以回报康柏。 (6) Intuit 公司在 1995年开始通过其极受欢迎的 Quicken 软件提供 Navigator 浏览器。 盖茨在电子邮件中表示,他向 Intuit 首席执行官表示,如果该公司能换掉浏览器,微软将支付他 1 百万美元做为回报。 一年后, Intuit 将浏览器换成了微软的 IE。 (7) 由于 Java 计算机语言对 Windows 系统造成威胁,微软在 1995 年 研究出只能在 Windows系统下运行的 Java 语言。 美国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理论之上的。 美国政府在保护竞争、防止垄断方面的立法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历史长河中,美国国会陆续通过了一系列限制反竞争行为的法律条款,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反托拉斯法体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