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宋明理学内容摘要:
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 1)时代背景 (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 北宋时期 ② 南宋时期 程颢、程颐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 仁是万物俱生的; 朱熹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 “理气论”、“心性论”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 遏人欲 而 存天理 ”。 探究学习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想主张。 ( 3)影响 ② 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①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主要思想主张 ( 1)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 2)王守仁: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王守仁之励志诗 ——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日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象入山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 忽然惊起卧龙愁。 四、宋明理学。高三历史宋明理学
相关推荐
【 专题分类和重点分析 】 五、革命理论 洪秀全:宗教理论 康有为:变法理论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 注意:特点、基本内涵、指导的实践及其结果 重点认识:后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导的实 践及其结果 【 专题分类和重点分析 】 六、政治民主化的实践 法治意识 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 言论自由,选举和被选举,废除特 权,机构改革 民主协商、民主联合 党派政治 ① 党派
造了儒家思想 ,吸收法家和道家 ,主张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至此 ,儒家为主 (表 ),法家为辅 (里 ),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 认识 :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 .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 ,道家恢复经济 ,佛道麻醉人民 . 返回 .现代价值 . (1)春秋创立 孔子提出仁 ,礼 ,主张以德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九届人大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社会主义 民主制度的完善 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 起步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 曲折发展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制度化、程序化发展阶段 1949年 1956年 过渡时期 建国后中国的历史分期 1956年 1966年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1966年 1976年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是谓 大同。 ” • (夏、商、西周时期)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 ……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 是谓 小康 ”。 ⑴ 王位世袭制 ( 启 、沿用 近 4000年 )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商王 相、卿士 卜、祝、史 师
≠会阅读 理论阐释: 学生在明确阅读目的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参与、动机激发 —— 通过阅读者与信息载体之间的对话、交流、验证,达到预期阅读效果的过程,它包括 确立学习目标、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对深化教材,理解教材的隐性知识非常有帮助。 实践论证: 阅读不是简单的 浏览 ,更不是漫无目的的 扫视 ,它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方法的互动。 确定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