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内容摘要:

可是写小说的终归是少数,比如写论文,写记事文,写抒情文,也能从其中吸取点什么吗。 理论上当然可以,或说应该,因为那时期的白话,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或深思的,就是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 我们现在的不少文章不是这样,能够对比,想想,也许会有些好处。 25.这篇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面 3个比喻所表达的作者的意思。 ①“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这个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 ②“也难免隔靴搔痒”这个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 ③ “ 像 看 电 影 一 样 , 只 看 情 节 说 明 不 成 , 要 亲 眼 看 银 幕 ” 这 个 比 喻 说 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项均不超过 20 个字) 26.作者举鲁迅先生为例,就从文言里吸收营养问题阐明了两点看法,分别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这篇文章是谈古诗文的,但 也间接地批评了现代文的一些缺点,这些缺点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作者就文化遗产及其如何继承的问题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对此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作者考虑到文言文的难于学习,难于学会学通,担心现代文不能从文言文里吸取营养。 B、作者注意到现代人将难于从文言文里吸取营养,担心现代文写不好,写不通,写不 出韵味。 C、作者分析了培养少数专业人才用翻译介绍的办法继承传统的设想,担心这些少数专业人才难以选拔,难以胜任繁重的工作,也担心翻译介绍的办法未必能使人们传神地领会传统文化。 D、作者担心汉字的存废,担心对古典文献重要性的认识发生变化,但寄希望于将来。 E、作者担心学生从语文课本里学文言的办法不能持久,但赞成更多有条件学习文言的人不要放弃机会。 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回答 2932题 在高科技时代,世界经济已是一个依靠知识驱动的智力的系统。 单纯模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是一个发挥民族创造力的时代。 科 学技术已经变成了社会的核心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讲, 物质资源已退居次要地位。 最可贵的资源是智慧,财富的最高形式是科学技术知识。 利用高科技开发的产品是“集成知识”型产品,而传统产品则属于“集成资源”型产品。 集成知识型产品常常要求预先支付较高投入,但其实际成本则是微不足道的。 因而带来巨额利润。 例如编制一盒软件可能要花几百万元,但拷贝这份软件只需几元钱, 其实价成与成本价的差额也比低技术产品高得多。 一种产品越接近纯知识型,它的权益也就可能越高。 广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可以大大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中 ,“智能资本”带来的收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智能资本”最终将导致社会财富的大转移,即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移到那些掌握着科技知识的人手中。 正因如此,当今物质资源贫乏的国家,只要充分掌握并有效地利用了科学技术知识,就可以发展成为经济上的强国。 29.对“物质资源已退居次要地位”的理解 有误 . . 的一项 A、在高科技时代,世界经济依靠知识来驱动,物质资源的作用就显得微弱了。 B、科学技术已经变成了社会的核心资源,取代了以物质资源为核心的地位。 C、财富的最高形式是科学技术知识,不是物质资源,因而社会核心资源发生了位移。 D、集成知识型产品的效益大大超过集成资源型产品的效益,促使科学技术资源的地位上升。 30.“其实价与成本价的差额也比低技术产品高得多”一句中“其”字指的是 A、集成知识型产品。 B、集成资源型产品。 C、编制一盒软件。 D、拷贝一盒软件。 31.对“广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可以大大减少资源的能源的依赖程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科学技术已变成了生产社会的核心资源。 B、因为当今社会最可贵的资源是智慧。 C、因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竞争中,“智能资本”带来的收益是无止境的。 D、因为“智 能资本”最终将导致世界财富的大转移。 32.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表述得准确严密的一项是 A、在高科技时代,要想成为经济上的强国,必须依靠知识驱动。 B、在高科技时代,最可贵的资源是智慧,财富的最高形式是科学技术知识。 C、在高科技时代,能否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关键是能否充分掌握并有效运用科技技术。 D、在高科技时代,广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可以大大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3336 题。 读无字书 郭启宏 书能无字吗。 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 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 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 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 唯有王夫之见地独特:“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 ”(《船山遗书读通鉴论》)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得到有关“身心”、“伦物”、“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 他沉 痛地指出其症结所在:“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善读的问题。 如何善读。 王夫之作了回答:“辨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之神之用也。 ”然而,“大义”“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 我以为这便是读无字书的一种模式。 自古以来,或因时代的桎梏、思想的禁锢,或因有意的藏锋、无助的回避,甚或仅仅出于行文上的考虑,书中便有了缝隙处、断裂处、空白处、语焉不详处。 这就要求读书人 必须调动自身的观念与体验、学问与识见,去连缀缝隙,弥合断裂,填充空白,推想其详,进而探询其所以如此的隐因,思考,综合,方能读出“大义”“微言”来。 这般读书,可称善读。 读无字书还有另一种模式,即周恩来联语所云,“从无字处读书”。 书是知识的载体,但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真理往往更在字句之外。 毛泽东强调实践出真知,诚是至理。 周恩来的联语与之暗合。 这一点似乎古人早就发现了。 张潮说过:“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 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幽梦影》)自然,张潮妙舌如环,说的是慧业文人的 话。 事实上,生活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书在,官场是一本书,商海是一本书,文坛艺苑也是一本书。 最叹为观止的,一个人便是一本书。 在恒河沙数般的“人书”中,有的书好懂,有的书难猜 ,有的书清奇,有的书恶俗,有的书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有的书云山雾罩,不知伊于胡底。 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现, 待读书人去探求。 我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来。 古往今来蠡测纷纭,无非围绕一个“功”字立论。 一说功大得写不下,二说无功可写,三说不知该如何写,四说留待后人去写。 我以为第二种似可排除,武则天分明有功,这是事实,她 自己也断不会如此“谦谦君子风”。 第三种低估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们的文学才能,又把武氏想象得太迂,难道她迷惘于功首罪魁“对半天”。 如斯大林式过和功“三七开”。 或不如斯大林式的“二八开”。 抑或“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主流支流”定性说。 第四种似觉有理,却令人疑惑是现代人将高境界作慷慨赠与。 看来第一种仿佛差近,但也难定论,说不准哪天出土文物揭开了秘密,那无字碑仅仅由于时间促迫不及镌刻。 哎呀,读懂一块无字碑已非易事, 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 除非不读。 33.文中第 2 自然段举了梁元帝读书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作 者怎样的观点呢。 (回答不超过 10 个字) 答:作者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4.文中第 6 自然段有“待读书人去探求”的话“读书人”实际指的是什么人。 “探求”的对象是什么呢。 答:( 1)“读书人”实际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探求”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文章倒数第 2 自然段中,作者对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四说”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全文看,说明在研究问题中,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答:应采取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文章最后说“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 试从两方面来说明。 答:(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 37—— 40 题。 历史的幽默 金克木 翻看杂志,在《群言》今年第 2 期上见到有关“传统文化” 的座谈会记录。 会中,袁行霈教授说:“我们走《新青年》的路,不走《学衡》的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