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内容摘要:
改革 : 社会动荡,经济 停滞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经济改革的背景 1913年~ 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 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 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 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 1913年增加了 20%。 思考。 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 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何危害。 斯大林模式 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 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背景: 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 ”改革。 勃列日涅夫 (1906年 1982年,曾任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高三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相关推荐
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四、世界史上的重大金融事件 资本主义兴起时代 ( 1)寻金热: 1 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货币日益取代土地而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 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它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 ( 2)早期殖民掠夺
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 “ 毛泽东 让中国人民 站 起来, 邓小平 使中国人民 ___ _起来。 ” 富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 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四人帮 ” 叫嚷要搞 “ 穷社会主义 ” 、“ 穷共产主义 ”
面临怎样的危机。 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① :1840年到 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了 《 南京条约 》 ; 1856年到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了 《 天津条约 》 和 《 北京条约 》 ; 1894年到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 《 马关条约 》 ; 1900年到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从中国人民的探索看: 阶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探索的主体; 内容,向西方学习从器物 ——制度, “ 维新 ”“ 共和 ” 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 戊戌变法 背景 准备 民族危机深; 民资初步发;民资初成;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派:人物,主张突破 (制度 )。 维新派 变法 (1)办学 万木 ,时务; (2)著书 康考梁议 特点。 (3)上书
种经济成分与不同经济势力并存的混合型多元经济的特征,是中国社会缓慢进程中所出现的新变化,也是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现象。 2.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控制了中国近代历届反动政府 , 他们力图使中国成为他们的原料产地 、 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 力图使中国成为他们的经济附庸 , 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对近代中国而言,尽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有相当的数量,铁路也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