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内容摘要:

改革 : 社会动荡,经济 停滞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经济改革的背景 1913年~ 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 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 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 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 1913年增加了 20%。 思考。 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 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何危害。 斯大林模式 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 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背景: 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 ”改革。 勃列日涅夫 (1906年 1982年,曾任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