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内容摘要:

一个监察区,各设一刺史。 中央监察 御史 丞相司直 司隶校尉 地方监察 监郡御史 刺史 州牧 光武帝时改为司空,负责工程制造及监察之职 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 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 初置时能持节,表示受君令之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 魏晋南北朝监察制  魏晋南北朝时,谏官系统初步规范化,并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导机构 ── 门下省或集书省,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职权不明确的局面。  开 “ 闻风言事 ” 先例 门下省一般设有: 侍中 二人,正二品。 掌出纳帝命,相礼仪。 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 左散骑常侍 二人,正三品下。 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左谏议大夫 四人,正四品下。 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 左补阙 六人,从七品上; 左拾遗 六人,从八品上。 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集书省 官署名。 南北朝时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掌规谏、评议、驳正违失等事,以散骑常侍为主官,或称“散骑省”。 隋代并入门下省。 隋唐监察制  隋唐时期监察官制十分完备,御史系统在中央仍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御史台有三院,一曰台院 … 二曰殿院 … 三曰察院。 ”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 与此同时,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负责规谏皇帝。 这样形成了台谏并立的格局,促进了唐的繁荣。 御史台 台院(侍御史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