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总复习内容摘要:
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手工业有明显进步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但始终在萌芽状态下徘徊。 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与地方关系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但也出现了一些民族问题,明清统治者注重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粉碎了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对外关系: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并多次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的胜利。 明清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闭关自守,阻碍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文化: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小说成了文学的主流、并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古典科技巨著涌现,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西方传教士东来并带来了一些先进文化。 知识切入点是明清的强盛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明太祖 制定 《 大明律 》 加强特务统治 实行 八股取士 清初 设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明 营建、迁都北京 清 建立全国统治 中央政权同边疆地 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封建经济进一步繁荣 明清调整 生产关系 明 推行一条鞭法 清 更名田和地丁银制度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商业的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发展 对外关系的新进展 明清的文化承古萌新 明 郑和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戚继光抗倭斗争胜利 清 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康熙帝抗俄斗争胜利 明清西方传教士东来,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清 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 和大型图书问世 市民文学的兴起小 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早期民主启蒙 思想的产生 西学 东渐 由盛转衰 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未能与时俱进 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封建经济进一步繁盛 对外关系的新进展 明清的文化承古萌新 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 调整生关系 民族融合 封建专制制度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国际社会的进步发展 重点知识 一、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 1)有利条件: ① 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 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 ,农出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④充足的货币条件。 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 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2)不利条件: ① 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劳动力。 ②由于商人往往买田置地,使萌芽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生产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制度的束缚。 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二、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 1)产生的社会条件: ① 政治条件 , 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 、 封建专制却空 前强化 , 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 , 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 封建统治风雨飘摇 ,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② 经济条件 , 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 , 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 文化条件 ,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 传播 , 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 2)内容差异: 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 , 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 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 , 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 教权主义 , 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 , 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 3) 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 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 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 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 对亚洲等地革命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 三、 1618世纪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 1) 封建自然经济极大地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能为科技提供发展的推动力; (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应用 (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空气,使知识分子脱熟生产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 4)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正常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文化的政治化倾向、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以及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缺乏必要的社会氛围。 总之,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没落,是导致 16——18世纪中国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四、 1 18世纪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 1)政治方面: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后,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成为腐朽落后的封建国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 2)经济方面:清朝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英国则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于 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3)文化方面:清朝时 ,儒家思想仍是封建正统思想 ,且统治者用大兴文字狱等措施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迅速发展,以 《 国富论 》 为代表,英国确立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 ( 4)对外方面:清朝有效地打退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阻隔了中外正常交往;英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到 18世纪中期成立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 三、 中国古代史热点专题 主页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与当今农村的税费改革。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 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修的重大工程及其社会价值。 五、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与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 六、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七、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八、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成就及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 反思。 九、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及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十、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国家统一、民族关系。 一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与当今农村的税费改革。 ( Ⅰ )专题提示: 1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教材中重点介绍了一些朝代实行的赋役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前些年我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2020年 6月政府在 “减轻、规范、稳定” 的指导思想下,加大改革力度,提出取消农业特产税。 今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已有22个宣布全面停征农业税,温家宝总理一年前承诺的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可望提前两三年实现。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 ( 编户制度 、 租调制 、 租庸调制等 )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 ( 初税亩 、 两税法 、 方田均税法 、 一条鞭法 、 地丁银等 )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 2 ( Ⅱ )主体线索梳理 : : ( Ⅱ )主体线索梳理 : : : ① 初税亩: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 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 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大地主的特权;⑦一条鞭法: 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⑧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 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3 ( Ⅲ )重点问题延展 :。 的特点。 的主要措施。 ①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 , 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 , 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 以“ 庸 ” 为标志。 ③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 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 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以上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要措施。 主要包括: 汉初的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唐初的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唐后期的两税法; 北宋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明朝的“一条鞭法”; 清朝前期的“更名田”、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当前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 , 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这从政治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 体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② 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原则。 ③ 体现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④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 二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Ⅰ )专题提示: 1 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应重点把握这两种制度的含义、发展演变、特征和实质;分析评价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掌握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强化并渐趋衰落的历史,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学习殿堂的关键。 2 ( Ⅱ )主体线索梳理 : ① 分封制的目的、实质及其崩溃。 ②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 Ⅱ )主体线索梳理 : ① 战国时萌芽 ② 秦朝正式建立 ③ 西汉巩固 ④ 隋唐完善 ⑤ 宋元加强 ⑥ 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 3 ( Ⅲ )重点问题延展 : 的根源 史影响。 度和组织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 ① 地方行政制度: 秦国 ——县制; 秦朝 ——郡县制; 汉初 ——郡县、封国并行; 东汉 ——州郡县; 元朝 ——行省制度。 注意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管理制度 ① 地方行政制度: 西汉 ——编户制度(控制和剥削农民的租赋制度); 北宋 ——保甲制度(“寓兵与农”、兵民一体的社会 组织制度);辽 ——“藩汉分治”(因俗而治,实质 仍然是阶级压迫);金 ——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 基本社会组织);后金 ——八旗制度(军政合一、 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 ② 地方的组织管理制度: 三 (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 1 ( Ⅰ )专题提示: 选官用人乃国家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自古就由“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总复习
相关推荐
6O;化合物 G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化合物 K是一种白色沉淀。 ( 1) 化合物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A , E , K。 ( 2)图中所示反应① 、②、③的类型: ① ② ③。 ( 3)化合物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H→K。 C→E。 C+F→G
789年 7月~1792年 8月 君主立宪派 :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 ① 制宪会议 宣布废除封建制度 ,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 ②颁布《 人权宣言 》 , 揭示了 天赋人 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③ 1791年宪法 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对法国进行了资本 主义性质的 初步改造 ,运用立法手段确立了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 根本原则。 1792年 8月~1793年 6月 吉伦特派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是 君主专制强化 的产物,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宦官专权 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 明清君主专制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 废丞相、 设内阁 加强皇权 —— 设立军机处 读读议议 材料 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特点 ( 1)南北合作; ( 2)大国主导; ( 3)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 ( 4)战略的过渡性。 三、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成立的原因 ( 1)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 ( 2)世界经济中心发展的逐渐东移; (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建立的经过 ( 1) 1989年初: 澳大利亚 霍克 提议 ; ( 2) 1989年 11月:澳大利亚等 12国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 成立。
o); 真崭实货 “ 佛立谷 ” ,靴叫 “ 蒲脱 ” 鞋叫 “ 靴 ” ; 洋行买办 “ 江摆渡 ” ,小火轮叫 “ 司汀巴 ” ; “ 翘梯翘梯 ” 请吃茶, “ 雪堂雪堂 ” 请侬坐; 旗袍 石库门 外滩 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 1866年合伙建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铁作坊,创设资本为 200元。 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