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辛弃疾词三首内容摘要:

,虚中实,正是 “那人 ”这个艺术形象高远的所在。 像李清照那样,将个人的经历和感慨真实地写入 《 永遇乐 》 中,固然不易;但像辛弃疾这样,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一个虚有的 “那人 ”身上,尤属难得。 像苏轼、陆游的 《 卜算子 》 那样,在纯象征与比喻中见出清空虚渺的特色固然不易,但像辛弃疾这样,在一个仿佛实有的形象中表现出同样之美更属难得。 能把一个艺术形象塑造得如此富有联想性、启发性,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 能把一首情词写得字面上如此深挚,骨子里却如此不失英雄之气,更不得不令人敬仰。 所以梁令娴 《 艺蘅馆词选 》 所评最为确切深刻:所谓 “那人 ”正是作者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也。 《 水龙吟 》 (楚天千里清秋 ) 1. 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 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 , 这是所见。 登楼远眺 , 三楚故地 , 天高野阔。 上面湛湛青天 、 悠悠白云 , 入眼的是一派凄清悲凉的秋景;脚下秦淮之水注入万里长江 , 无尽东流 , 越去越远 , 直至水天相接处 , 最后融入了无边的秋色里。 秋天原本萧瑟惨淡 , 加上作者登楼心情又沉重 , 所以 , 尽管江南的秋天天高地阔 , 江水也宁静 、 澄澈 , 但在作者眼里和笔下 , 环境气氛却显得黯然压抑 , 凄清伤神。 艺术特色鉴赏 2. 运用典故 , 增加意蕴 词的下阕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现自己的志向。 如先用张季鹰之典。 张季鹰为官可以忘情世事 ,追求个人的 “ 适志 ” , 但词人自己却因家乡沦落金人之手 , 有家难归 , 只能永远客居江南了。 “休说 ”“ 归未 ” , 意含否定 , 既写了对金人 、 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 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3. 语言雄健 , 富有感染 此词登临感怀 , 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 ,阔景 、 壮志 、 豪气 、 悲恨一时齐集 , 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 , 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 , 如闻裂帛之声 , 表现出独具 “ 辛 ” 味的沉郁悲慨。 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 , 又有极强的感染力 , 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比喻 (“ 玉簪螺髻” )、 拟人 (“ 献愁供恨 ” )、 象征 (“ 落日 ”“ 断鸿” )、 借代 (“ 吴钩 ”“ 红巾翠袖 ” )等 , 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 青玉案 》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渲染衬托 , 婉约含蓄 和辛弃疾雄浑豪放的词风不同,这首词写得婉约含蓄。 作者先写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 “ 花千树 ” ,是写灯火之盛,像那千树开花一样。 “ 星如雨 ” ,形容满天的焰火。 作者既描写了灯火的繁多,也描写了观灯人之多。 在观灯的人群中,有些人乘 “ 宝马雕车 ” ,服饰华贵。 有些女人头上戴着 “ 蛾儿 ” 、 “ 雪柳 ” 装饰物,一边观灯,一边盈盈笑语。 但是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人,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是说在人群中找了 “ 那人 ” 千百次,仍然找不到。 联系上片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二句,知道已整整找了一个晚上。 作者在前面用了许多笔墨渲染环境气氛,而最后只用几笔勾画出他所要找的那个人的形象和性格。 到此我们才知道: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之笔,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而服务的。 这首词全篇写灯火,但一直不肯轻易放出 “灯火 ”二字,只有 “花千树 ”、 “星如雨 ”、 “鱼龙舞 ”等譬喻字面来暗点,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它,却又是在写那个主要人物时附带点出的。 这种不平凡的手法,也能加强读者的印象。 《 贺新郎 》 (甚矣吾衰矣 ) 1. 含蓄蕴藉 , 深沉超脱 在序中虽说 “ 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 ,但实际词中却另有深意。 词的上阕,分别从 “ 甚矣吾衰矣 ”、 “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 、 “ 白发空垂三千丈 ” 三个层次写出了自己年老体衰、事业无成的处境,很自然地引出了 “ 问何物、能令公喜。 ” 的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寂寞,也只有到自然里寻找寄托了。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 实际是作者对现实不满,希望到世外去寻求解脱的一种无奈的逃避。 读这首词,我们要从作者貌似闲适的心境中,领悟到作者内心深处郁积的火山般的愤慨。 2.多用典故,言简意丰 序中就运用陶潜 《 停云 》 诗的典故,停云,思亲归隐之意。 陶渊明的归隐实际是对黑暗官场的极度不满。 作者用此典,其实隐然有厌恶官场、不满现实,因而起思亲归乡之念。 “甚矣吾衰矣 ”是孔子原话,表现自己年老体衰的悲哀。 借用 《 世说新语 》 之典,来表现在官场仕途里,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只有烦恼,只有愤慨,从而也只能像李白那样,与自然相互亲近,自得其乐了。 典故的运用使整首词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衬 托 《青玉案》这首词主要是写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作者郑重地用了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 “ 笑语盈盈 ” 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 “那人 ” 来说则是反衬。 越写灯火热闹,越见 “ 那人 ” 孤高的性格。 全词十三句 , 用作反衬的有九句 , 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 , 却只四句。 这不是喧宾夺主 , 通过对女宾的着重描写 , 起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 随堂练笔 请运用衬托手法 , 将 《 青玉案 》 中的 “ 那人 ”形象描绘出来 , 允许合理想象 , 不超过 100字。 素材积累 1. 课内素材开发 1161年 , 辛弃疾自 22岁率领 202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 , 便把洗雪国耻 、 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 20年金戈铁马 , 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 ,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