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长恨歌内容摘要:

诗情画意 , 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6. 通读全诗 , 分析诗歌是怎样来表现 “ 长恨 ” 的。 【 名师点拨 】 (1)从 “ 重色 ” 说起 , 用 “ 日高起”“ 不早朝 ”“ 夜专夜 ”“ 看不足 ” 等等极力铺写和渲染李 、 杨之乐 , 反衬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2)以 “ 血泪相和流 ” 的死别场面来衬托后面那没完没了的恨。 “ 别 ” 愈痛 , 说明 “ 恨 ” 愈深。 (3)通过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来表现“长恨 ”。 玄宗奔蜀,内心愁惨;路经马嵬坡,凭吊贵妃;初回长安,睹物伤情;时光流逝,思情更长;极思不得,寄于梦境。 (4)用浪漫主义手法,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从杨玉环思念李隆基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两人的忠贞爱情,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长恨 ”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5)诗歌的末两句,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笔,点明题旨,即 “长恨 ”的主题。 [细剖 深析 ] [楼主 ] 应该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刺玄宗的荒淫误国,还是同情两人不幸的爱情。 [沙发 ] 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板凳 ] 分析 《 长恨歌 》 的主题思想,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 《 长恨歌 》 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 “汉皇重色 思倾国 ”、 “从此君王不早朝 ”、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 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 这从 “宛转蛾眉马前死 ”、 “君王掩面救不得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到此踌躇不能去 ”、 “不见玉颜空死处 ”、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三楼 ] 这首诗的主题明显是有矛盾的。 这种矛盾正是作者世界观矛盾的体现。 作为一个封建臣僚,白居易从根本上不反对皇帝,他只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 当他看到唐玄宗重色误国,酿成 “安史之乱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时,他自然要揭露讽刺,希望后来的君王能引以为鉴,不重蹈历史的覆辙。 但当写到唐玄宗自食其果的时候,他反而同情,为之叹惜。 作为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忠君思想,所以他这样写也是可以理解的。 1.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诗歌的前面写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欢爱生活和自食恶果 , 意在讽喻 , 手法是写实;后面写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 , 具有理想色彩 , 特别是写方士招魂 , 更是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 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和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相结合 , 使作品波澜起伏 , 摇曳多姿 , 虚实相生 ,引人入胜。 艺术特色鉴赏 2.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 长恨歌 》 首先打动我们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这一特点给了这部作品以小说色彩和诗歌特质。 从叙事方面看,本诗情节完整、曲折,详略得当。 对李、杨的爱情生活是浓彩艳抹,对安史之乱、杨贵妃之死等则是一语带过,显示了诗人高超的叙事技巧。 从抒情方面看,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来折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